我有很多 INFJ 朋友,他们基本上都是内心世界丰富、善于深入思考的个体,但若是与他们就某一话题攀谈起来,他们的说话方式常常令我抓狂。
INFJ 的主导功能是内倾直觉,这意味他们善于在内部世界处理抽象概念;我作为 INFP 个体,辅助功能是外倾直觉,尽管我也擅长处理抽象概念,但是在感知时,我关注的往往是外部世界——先关注别人说了什么、什么意思,再使用主导功能作价值判断。
就我观察到的,INFJ 个体常常在有话要说时不加思考地用词。我不是说他们不思考,而是说他们的思考先于表达(这是好事),但在表达时却很少思考措辞。具体的表现是,他们会创造一些对话者不理解的抽象名词且不作解释,或是不恰当地挪用一些词汇。
所以,在与 INFJ 个体交谈时,我往往会请他们先定义某个概念,以便同频,但他们时常不能理解我的请求,或是根本无法把概念解释清楚。不只是概念模糊,我也很难从他们的句子中剖析出清晰的逻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绪。
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前几天一位 INFJ 朋友发消息想跟我讨论一个观点,他说他发现「想象力贫乏的人好像更爱八卦」。这句话里没什么抽象概念,于是我直接发表了我的观点:我认为八卦是人类本能,因为人类天生渴望信息,掌握更多的信息能增加生存的机会。他回复了一下内容:
从“直接从现实的事象中获取自己判断的食粮”想到,生物因素是一个,想讲的是过度的旁观
引号里的内容是什么东西,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事象」和「食粮」这样指代不清的名词,原本的前后文是什么?生物因素还好理解,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本能,但「过度的旁观」又是什么?再者,从句法的角度看,这句话是妥妥的病句。语言的杂糅其实反映了措辞时思维的混乱。
发现身边有人过于关注其他人的感情和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到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导致汲取到的意识形态割裂,前后矛盾
「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有「过于关注」,那正常的关注是什么?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我理解,但这里具体指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使用「汲取」这个词,到底什么叫做「汲取意识形态」?「前后矛盾」一说又是怎么来的,「前」是什么,「后」是什么,怎么个矛盾法?
之后又聊了一两轮,最后我是这么回复的:
我有种感觉你可能是被某些特定的事件冒犯到了或者触发到了,能不能直接描述这个事件而不是盘底层。
然后他因为身体不适,决定过段时间再聊,于是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和我聊什么。
他没有思考吗?不见得,我也对他到底想了什么十分感兴趣,但他根本讲不清楚。就我观察到的,哪怕是一些更成熟的 INFJ 个体,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功底,措辞不清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对专有名词的使用十分随意;尤其是与人交流时,很少跳出自己的思维,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思维本身,也不倾向于将外部世界的新东西(比如说话人提出的新视角和补充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当中。
当然,我并不是在做心理学分析,只是总结了我观察到的我身边的 INFJ 的行为表现。我认为,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某一类型的人格,很多人似乎对文字缺乏尊重,对于别人的话语也是如此,不在乎某个词汇具体是什么意思。
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外显出来的就是混乱和模糊的。
语言滥用现象一览
人们总是滥用词句,例子数不胜数:
- 「科普」一词可以在不给出明确依据和来源的情况下随意使用,好像和「解释」成了同义词。
- PUA(Pick-Up Artists)原本只是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在中文语境里成了表示「精神控制」的动词1,而且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只关乎态度不关乎事实的指控。
- 人们常常说「XXX 是个伪命题」,但 XXX 往往并不是一个「命题」。一个命题是观点、论点或对事实的认定;人们在滥用「伪命题」这个词的时候,居然用它来形容名词。说「XXX 是伪命题」是错的——说话人其实不理解「伪命题」是什么,也不理解「命题」是什么,也反映了思考的不清晰,居然把一个不清楚什么意思的词汇用来解释另一个概念。
- 在谈论政治话题时,有的人会把自己讨厌的、不认可的、看似邪恶的观点称作「法西斯主义」,然而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法西斯主义」,他们只是见过不少人用这个词,就自以为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这些词语或许是在重复中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在重复的过程中,人们的思考丧失了。重复的话语可以被视作「口号」——口号一出现,思考就停止了。当人们不再思考,语言也会变得重复、模糊,语言能力低下反映的是思考能力的退化。尽管语言的确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正本清源仍然重要。
不只是「鸡同鸭讲」,有的人甚至「鸡同虚讲」,即根本不知道「鸡」是什么意思就毫无顾忌地使用「鸡」这个名词,即便搜索关键词查阅只是一抬手的事。
抽象名词含义的主观偏差
对于常见的抽象概念,几乎所有人都会理所应当地认定其用词是统一的,即以下四个语言实体是一样的:
- 自己脑中想到的概念2
- 自己脑中为这个概念所指定的词;说出口的词
- 对方脑中这个词对应的概念
- 对方认为应该使用的、正确的词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这四个东西是完全不一致的。
比如,A 在阐述想法时用到了「客观」这个词,他说: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但 B 不同意,他表示:看法不可能是客观的,一定是主观的。在这一语境下,四个语言实体分别是:
- A 脑中想到的概念:我的看法是有事实根据的、不带个人情绪和偏见的
- A 说出口的词:客观的
- B 脑中「客观」对应的概念:自然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实的、物质的
- B 认为 A 应该使用的词:理性的
这样的误解很常见,原因就是不同的人对不同词汇的理解不同,这也是我在博客开设「卡片」这一输出形式的原因——卡片非常适合用来编写类似于词典的词条;当我提到某个我认为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的词汇时,就可以在文中插入一张卡片来做解释并尝试同频。
我在与一些人交流较为抽象的概念时,也会在一开始请他们对句子里的一个抽象名词下定义,不然很容易变成「各说各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这样还能聊下去,就更是证实了思维的不清晰,只是在一味输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概念范围的模糊
当今大多数人讨论 AI 的方式都让我抓狂,思考过后,我认为原因在于:概念的范围被模糊了。如今人们谈到 AI,就将这个词与 DeepSeek 和 ChatGPT 等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两个模型首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其次是大语言模型。尽管的确是 AI,但实际是较为底层的一个分类。用 DeepSeek 和 ChatGPT 讨论 AI,就像在讨论橘子和苹果时,认为自己在聊「生物」——不算错,但话题太宽泛,内容却很具体,得出的结论和事实是有偏离的。
见识到了大语言模型的强大就得出 AI 比人聪明的结论,是可笑的,因为人工智能的意思是:人制造出的机器所表现出的智能3,这还包括听不出你想要播放哪首歌的 Siri、游戏里的敌人行动算法…… 概念范围的模糊会导致归纳的不正确。
人们很容易将一个具体的事物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概念中,因为这符合感性的认知方式,比如将部分道德败坏的男性的行为上升至男性群体,进而产生厌男的情绪。我认为解决方法是,延迟「下结论」的时机——个体可能会因为某次体验引发了较强的情绪波动,进而在潜意识当中放大了这次经历的份量,认为它可以支撑起一个结论。
许多时候,感受、体验和记录,比分析、判断和总结更理智。比起「AI 会改变世界!」,不如说「大语言模型能够帮我做许多事情」,因为后者才是真的,前者是一个缺乏足够事实支撑的结论,而且是模糊了概念范围的猜想。
错别字与标点符号
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误用看起来似乎是只有语文老师才在意的东西,而且好像都是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其实不然。错别字可以理解,因为那只是在打字或书写时因为没关注字形导致的,并不是措辞的原因;但标点符号的误用却说明了很多问题。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情绪激动、理智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处于不健康亲密关系的一方在深夜给对象发了几百上千字的小作文,而在这一长串的消息当中,Ta 没有用一个标点符号…… 因为在倾泻情绪时,个体并没有理性地思考,自然不会想到关注句子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除了表示语言的停顿,还能反映句法结构,一些标点符号也能反映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连接关系,比如补充说明的关系、并列的关系。用对这些标点符号的前提是写作者能够清晰地思考表达的逻辑。
需要重点关注的可能是句号的使用。我在刚开始写作时,常常滥用逗号而不用句号,这实际上反映了我思维的混乱,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讲完了一个观点、一条补充材料、一个例子——我把这些东西都混在了一起,所以总觉得句号放在哪都不合适。
为什么写作是思考的唯一方式
Leslie Lamport 的名言「无写作不思考」4已经被我在好几篇文章中引述过了,但我还要讲,因为我真的很认同这句话。
无论是笔记软件中的双链结构,还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其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人的思维是网状结构」这一观点上。不少人推崇网状地思考,但我认为,线性思考仍不可少。写作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考,写作者必须以线性的方式,从头到尾地用文字阐述一个想法。那些出现在思维导图中同一级的内容,则变成了句子中的并列结构或递进的结构,写作者必须自己把握谁先谁后,这很考验作者对所写话题的理解,而且,要将简单的网状结构拓写为阐述清晰的文章可不容易。
换句话说,网状的思考是发生在内部世界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仍然是混乱和模糊的;而线性的思考是发生在外部世界的思考,这样的思考需要个体将模糊的思绪整理成有逻辑的、清晰的文字。若是写出来的文字模糊不清,可能是内部世界的思考并不完备,也可能是不习惯于表达,向外思考的能力薄弱。
向内思考与向外思考
从荣格心理类型的「内倾」和「外倾」态度来分析「思考」的两种形式,或许可以分为「向内思考」和「向外思考」。
向内思考 | 向外思考 |
---|---|
发生在内部世界 | 发生在外部世界 |
工具为大脑 | 工具为大脑和外部媒介,如文字 |
网状结构 | 线性结构 |
以思维为载体 | 以语言为载体 |
模糊的、混乱的、不成体系的 | 清晰的、结构化的 |
无法被检验,即没人知道你是否真的做了有用的思考 | 可以被检验,即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思考深度 |
封闭的,无法与人交流 | 开放的,可以与其他的观点发生碰撞 |
具体表现为沉思、洞察、灵光乍现 | 具体表现为写作 |
这样的思维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想得很多但不善言辞(向内思考但很少向外思考),有的人说得很多但缺乏深度(向外思考但很少向内思考)。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足够明锐,你应该也能捕捉到我词句之间的逻辑混乱和不清晰——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实感到吃力,因为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还不足够深入。思考不深入,就会体现在文字和话语当中,这也是必须要用写作来思考的原因。
写作是检验思考深度的极佳方式。在播客独树不成林《法西斯主义如何理解自由?》当中,播客主讲到她在阅读不同时期的哲学著作时,发现中世纪的人们已经没有办法像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样准确地用词、清晰地思考了,她能在文字中察觉到整个罗马文明的智识之光正在变得暗淡,这个现象持续了一千多年。
在工作过后人们只会娱乐,智识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匮乏的今天5,文盲比中世纪要少太多,哲人却近乎销声匿迹。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不如前,这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如今,坚持清晰地思考和写作,不仅是成功学方法,也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敬畏。
结语: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一开始,我只是想要表达我对部分人用词不清、不尊重文字的不满,但写到最后,我逐渐开始探索思考的内倾与外倾、语言与思考的关系。我尽我所能地论述了语言的模糊怎样反映了思维的模糊,以及模糊的思维为什么会体现在话语和文字当中。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既通过写作检验,发现了自己思考深度的欠缺,又认识到,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思考工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暴力,是存在之尸,这是拉康的观点,但仅对于抽象概念来讲,语言仍然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类文明中许多耀眼的存在。
身为人类,应当对语言有所敬畏,对文字保持尊重,不应滥用词汇,让言辞被自己的思维淹没,变得混乱不堪。
英文里,类似的说法是「gaslight」,参见:Gaslighting - Wikipedia ↩︎
令人恼火的是,如前文所说的「鸡同虚讲」,许多人的脑子里其实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
原文:If you a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 are thinking. ↩︎
我不只是在谈短视频,这样的趋势,如《娱乐至死》中所述,从电视(甚至电报)发明起,就已经不可逆地出现了。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