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好为人师如何帮我反思现代科学的局限性?

今天的话题听起来极端危险,所以在一开始我要向读者指出:我是忠实的科学信徒——我生病了会去医院看病,因为我相信现代医学;我在开发游戏时会使用物理引擎而非魔法阵,因为我相信物理学;当我感到生活失去意义,我会优先考虑去看心理医生而不是去求神拜佛;我会编程,也会算微积分,也能完整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没有在说「现代科学不好!」,希望这些听起来已经有些荒谬的自证能停止部分读者将我与「神棍」这一形象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我就先讲结论:现代科学因其对客观的定义而缺少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不足以作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如何,还请继续往下读。

什么是「好为人师」?

其实文章标题原本是「搞玄学如何帮我反思现代科学的局限性?」,但考虑到两点,我修改了这个标题:

  1. 玄学和科学这两个概念明显是对立的,不够委婉和新奇,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2. 可能会被一些读者误解为对玄学的吹捧和对科学的否定,这在如今,想必是非常危险的。

接下来,就谈谈「好为人师」具体指什么。

我大概是在 2023 年新年过后开始接触到塔罗牌的,我很快就爱上了这种神秘的占卜方法,原因有两个。一是塔罗牌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甚至可以说是语言体系,了解牌面背后的故事、牌意推演的逻辑、不同塔罗画师对卡牌的演绎,都很有意思,用自己的理解解牌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喜欢有人找我答疑解惑1,这就是我说的好为人师。我喜欢这种类型的「好为人师」,原因有二2

  1. 有不少人会因为感情或学业选择上的困惑和纠结来找我占卜,我认为这是一种「信任」的表现。就算是「试一试」的心态,也足以让我感受到我是「被信任」的。
  2. 占卜算命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深入问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判断的,无论是思维的判断还是情感的判断。有些夸大地说,这个过程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把握。

当我在接收到这种「信任」,并感受他人的思考方式时,我偶尔也会想「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相信玄学?甚至相信一个业余的、经验匮乏的占卜师」。我感到,这样的现象在最近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位比我年长的朋友讲,她感觉最近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个时候更相信算命了。

我想,发展到当今已经如此完善、能够解释绝大多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现代科学,一定还有不能或难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局限性,才会有这样多的人选择相信命理、相信占卜、相信玄学。

那究竟是怎样的局限性呢?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现代科学最擅长解释客观事实,这也是人们需要科学的原因之一。如今大多数人想要了解「无纺布为什么不透水但能透咖啡液?」「昼夜更替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的答案,都会选择相信科学的解释。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能对可测量的、事实的、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物质和现象做出完备的解释,并且这样的解释可被验证。

可以说,科学解决的是「事实判断」的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是非事实的、非物质存在的、不可被解释的呢?这样的存在,科学能够下判断吗?或者说,科学对此作出的判断,能够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求吗?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占卜,是高中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摔断了腿,担心自己无法在高考前痊愈,或者就算能参加高考,也无法在高考后忍着病痛出去和朋友玩,担心和朋友疏远,所以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答案——她到底能不能在高考前痊愈?

医生大概会这样回答她:每个人的身体有差异,能不能在高考前好,我也不能保证。或者,医生会给她一个大概的时间,比如「大概两三个月就能痊愈」。无论如何,医生无法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样绝对的答案在现代科学的眼里是不准确、不客观的,甚至是完全不能预测的。然而,这样的答案对她来说显然不够好。

现代科学解决的,是「对和错」「是和否」「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但现代科学无法回答「好和坏」「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问题

播客节目《为何越来越多相信科学的年轻人开始热衷玄学》中,博主拿「快乐」举了一个例子,她说在现代科学眼里,「快乐」只是多巴胺和内啡肽,吸毒的快乐和进食的快乐均是如此。若是要对这两种快乐做价值判断,必须要引入科学以外的认知方式,比如法律和道德。借助法律,我们能够判断「吸毒」是犯罪;借助道德,我们能判断「吸毒」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所以吸毒的快乐是不好的快乐。

于是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科学的局限性能用法律道德这样的存在来弥补,那为什么还要相信玄学这种东西?

有玄学才能解决的问题吗?

我先确定了现代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并尝试定义了这个局限性——只能做事实判断,而不能做价值判断——并指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需要被其他的认知方式弥补。我提到法律和道德可以弥补人们对好与坏的判断标准,那有什么判断标准和感知方式是必须用玄学或类似的、可被称作「迷信」的思想弥补的吗?

先来谈谈「风水」这种被更多人接受的迷信。我家在装修时,把一级楼梯修成了圆形的,显得格格不入,我家人说这是为了风水,当时我只觉得这样做让我更容易被绊倒了。刚搬进新家时,我的父母拿了把梯子放在家门口,让一家人都踩着梯子进门,寓意「步步高升」;然后他们还把厨房的水龙头打开,寓意「细水长流」。我忘了我当时什么感受,但我记得他们笑得很开心。

风水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呢?一种简单的解释是,风水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对信风水的人来说,听取风水大师的建议要比只听从设计师的建议更好。尽管听起来像骗术,但他们在信了风水之后,真实地感到了安心,真实地感到某种愿望被满足了或者一定会被满足——这种感受的存在难道不是事实吗?

如果是我装修的话,我会优先根据「个人喜好」来做决策——我喜欢的设计,就算对风水不好我也不在意;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是好,喜好也无从判断的部分,我可能会参考风水的说法。我认为,当现有的判断标准无法帮助自己做出笃定的决策时,引入新的判断标准要比随便决定更令人安心,哪怕这个标准看起来很没道理,就比如有人会在两个难分高低的选项之间踌躇时,选择抛硬币来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看,玄学可以作为一种判断标准上的补充,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对现有体系(如现代科学)的局限性的弥补。

你可以说,在你遇到难以决策的事情时,你会在权衡取舍后告诉自己「我已经做过精细的对比了,怎么选都一样,最终的结果只是运气问题,就别再纠结了!」,于是就毫无负担地做出了一个决策,不需要借助玄学和掷骰子、抛硬币这样不理性的「标准」。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决策过程仍然引入了另一个判断标准,即「因为已经做过理性的对比了,所以怎么选都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个体也是无法做出决策的。

话说回来,这也没能证明玄学具有任何意义的不可替代性。兴许事实就是这样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玄学作为一种判断标准,但另一个可能的事实是,有的人确实更愿意相信一个看起来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从卡牌和星图中读出的信息,而非逻辑的生硬规劝。

你或许能说服自己,但你没法说服「自己」——你能很容易地通过改变认知等方式,在理性层面建立逻辑通路,但你的理性(系统二)不总是在线,而且比起感性和本能(系统一),它要弱很多,所以,如果不能让自己在感受层面信服,你就没法真正地说服自己。

——《从焦虑和自卑谈感受与体验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没有必须要引入玄学才能解决的问题,但玄学并不因此失为一种改变认知和做决策的方式。另外,如果一个人能够从现代科学、哲学、玄学等多个角度看待世界,这个人的认知和思考方式难道不会更多维、更全面吗?

当商业化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我对玄学行业以及身心灵行业其实不太了解,对于这点,许多人都比我有发言权。不过,我的确在相关的讨论中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我想要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谈谈我对「花几十几百块钱算命」和「花几千上万上灵修课程」的看法。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暂时扩大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当「价值极大程度上由主观因素决定的事物」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中售卖时,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以精品咖啡行业为例,现如今,在宣传精品咖啡豆时标注产品的「风味描述」已经是很常规的做法,除了部分特立独行的商家,卖者在销售咖啡熟豆时,都会标注风味描述。我就拿我手边的三袋咖啡豆举例,它们的风味描述分别是:

  • 芒果·蔓越莓·水果糖·红茶
  • 葡萄·威士忌·榛果
  • 粉红月季花·天惠香柑橘·覆盆子·水蜜桃

这些风味描述的写法有任何业内统一的标准吗?几乎没有。据称,这些风味是咖啡师在杯测时得出的,但这似乎也不太精确,有的商家在售卖时为不同做法的咖啡标注了不同的风味,这显然不是通过杯测这一做法得出的结论3。有从业者还指出,对于生豆来源相同的产品,不同的烘焙商甚至会直接抄袭挪用别人通过不同烘焙方式得出的风味描述4

并且,「风味」很玄妙,依赖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潜意识、记忆也有关。有人能在咖啡里喝到芒果风味,是因为这杯咖啡中某种特定的风味物质让他联想到了记忆中芒果的味道,而不是说这杯咖啡里就有和芒果一样的味道。风味往往不是「味觉表现」,而是一种相似的气味,甚至是「感官体验」5

显然,精品咖啡的风味已经成了咖啡豆产品的一部分,烘焙商售卖的不只是咖啡豆本身,也包括咖啡豆的「风味」。然而,不同的人对不同风味的感受有很大区别,之前喝过一款自称有黄桃和绿茶风味的咖啡豆,我喝完一整袋,每次喝都觉得像「菜叶子汁」。关于这点,我推测香水的消费者也会有所体会。

精品咖啡确实常常因风味和五花八门的冲煮技巧而被诟病为「玄学含量过高」,我认为原因在于其「主观因素占比过高」。咖啡风味从一开始就是烘焙商自己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相关内容创作者在评测时,也习惯从自己的主观体验来重新描述一杯咖啡的风味,而消费者自己买到、做出来的咖啡,喝到嘴里,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无奈的是,若抛弃主观,以绝对科学的角度认识咖啡,就不会有「风味」一说了,因为「风味」就是主观的。然而,由于不能被科学下定论,精品咖啡行业中也有不少在风味描述上做文章,把焦苦味描述成「坚果巧克力」来卖的。

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整个行业,必然能看到很多乱象。就像一些烘焙商利用风味体验中必然存在的主观偏差,模糊用词,把「死苦」说成「酸甜平衡」,掩盖昂贵的咖啡豆中参杂了劣质罗布斯塔咖啡豆的事实6,在玄学和身心灵行业中,也会有从业者利用主观的模糊性,从中赚取利润。但这不代表所有的从业者都不可信。

为什么说商业化让搞玄学和做咖啡都变得复杂了呢?是因为商业化必然要消费者买单,而主观的认识又没有标准,卖家让消费者为没有标准的商品买单,同时还不得不用宣传话术让买家相信「这笔买卖很值」「我们家的产品很好」,这当然会引发不满,除非买家足够信任卖家,认可卖家的主观认识,否则很容易被当作「神棍」「骗子」

就像我买咖啡豆时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品牌,一方面是品质的确有保障,另一方面是我认可他们对精品咖啡的主观理解。玄学行业也是一样,如果我认可一个占卜师对八字、占星术、塔罗等占卜方法的主观理解,我就更容易相信他;如果我认为他的建议真的帮助了我,我也更愿意在日后继续买单。尽管这与占卜师的人生阅历、经验和语言能力关系都很大,但对这些因素做出判断,也是极度依赖主观认识,而没有客观标准的

话说回「花几十几百块算命」和「花几千上万上灵修课程」,这些算愚蠢的行为吗?这和咖啡风味是不是宣传噱头一样难以界定。花钱买到的服务有没有帮助,是消费者自己根据体验和感受决定的,从第三方的角度判断,认定他「生活在幻想里」似乎也有些傲慢。再次,这是一件极其依赖主观认识而没有客观标准的事情。

为自己的堕落找归宿

相信玄学的极端在哪呢?读了澎湃新闻上的一篇文章,大概能略知一二——一些玄学社群有可能会发展成类似于宗教7的团体,其中会有类似于思想领袖的角色。从社群成员中收取费用,以此作为传播知识和理论、提供身心灵指引的价格,这一行为,的确很像教会做的事情。

在继续接下来的论述之前,我要先澄清两点:

  1. 上文所引述的文章,在我看来,也有些先入为主带来的偏差,并且关注玄学行业负面影响的内容较多,不够全面,但可以作为视角的补充。
  2. 我不认为宗教是坏的,所以上文将部分玄学社群比作宗教团体的论断,并非批评。据我所知,我认识的不少有学识的人选择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信仰某一宗教,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宗教满足了他们的某种认知需求,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拥有了比只受过现代科学教育而从未想过要了解神学的人,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世界的视角。

那我想要批评的是什么呢?是那些依附于群体中、拜倒在信仰下,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认为人类不能脱离信仰认识世界,对科学的信仰也是信仰;无论信仰如何,重要的是要利用信仰及其理论方法,主动认识世界并思考——只是因为自己相信科学而鄙夷玄学爱好者,却不给出任何解释,甚至给不出什么解释,不就说明这个人只有信仰而不能思考吗?那些相信玄学或宗教,或任何一种信仰体系的人,若是不主动思考,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也是行不通的。

正如上文引述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例子,过于依赖玄学可能会让人逃避现实。「疗愈」的目的是让个体能在疗愈过后更好地面对现实,而不是陷入「疗愈」当中不能自拔,彻底放弃面对现实。

高昂的房价,严峻的就业环境令人望而却步,想要抵达这些目标需要的是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的漫长努力,最后的结局也未必令人满意。这些横亘在生活里的痛苦和疲惫实在太具体了,具体到刚萌芽的斗志瞬间就会被恐惧被掐灭在襁褓里。 

相比之下,玄学路径则简单得多。烧香拜佛、买彩票,它只需要人们鞠几个躬,动动大拇指,就有可能收获从天而降的好运,一步登天。

——《大厂裸辞入局身心灵,打着“疗愈”旗号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其实相同的事也能在不信玄学的人群中上演。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自己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不幸的人一定比幸福的人更多,那自己获得幸福的概率也是很小的,那为什么还要力求改变呢?

人们并不是因为信了玄学而堕落,他们只是为自己的堕落找了个归宿。我认为被击倒在地,决定在原地躺一会儿,并不可悲,前提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躺着不起来仍然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而不是归因于任何信仰。

玄学究竟有何价值?

我已经花了太多笔墨反驳「玄学没有价值」「玄学是骗术」的观点,现在回顾标题和最初的观点——玄学如何弥补现代科学的局限性?前文都在讲道理,这一节就来分享一些故事和我身边的人的看法吧。

一位学数理统计的研究生学长来找我占卜算过事业选择的问题,我抽牌并给出解读过后,原本纠结的他似乎舒展了许多。事后他表示,他觉得自己在占卜之前就想好答案了,但想要有人告诉他他的想法是对的。我的一位老师也在面临一个「要不要做这件事情?」的选择时找了我,我通过解牌帮她权衡利弊过后,她突然拍案而起,大声说「好!我要去做这件事!」。我认为她其实也早就有答案了,只是需要引入另一个「标准」帮她做决策。

不久前和学生一起聊天的时候,劝分了一位受男友冷暴力困扰的女生8,一个月后她找我占卜自己的感情运。抽到的牌其实很好地说明了她所遇到的困境,以及未来可能有的机遇,甚至预示了很好的桃花。她当天晚上就跟朋友们说我算得准,在不久后,我从别人口中得知她似乎已经进入了另一段关系。

我的经验不多,那一次算是我感觉最棒的一次占卜,因为我感到自己真的帮她看清了一些事情。当然,她能很快走出上一段感情带给她的阴影,很大程度上是她通过自己的常识、人生经验、信念感做到的,我的通过神秘学方法给出的解决,大概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 #社会学

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社会心理学称「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某件事情如某人预期和预言的那样发生了,有可能正是因为个体的预言和信念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个体的行为,即预言之所以成真,正是因为个体相信这一预言。

自证预言指出,人的信念是会影响行为的。信念影响行为的过程常常发生在潜意识和不自觉中,所以不易被察觉。

Source: 自证预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其实,在我看来,现代的占卜和咨询很像,一些身心灵行业的从业者也会把自己称作咨询师。心理咨询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占卜则是通过神秘学方法帮问卜者解决问题,两者在方法上有区别。

至于哪个方法解决问题最有效、最正确,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观认知。对于不少人来说,玄学能提供不小的价值。我认为,玄学尤其擅长解决情感关系和未来选择等暧昧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科学无法给出答案,心理咨询也极力避免干预来访者的决定。很多时候,玄学直接给出行动建议的做法,看似冒犯且不专业,但对于不少人来说,的确是有价值的。

最后简单收个尾吧。我认为,玄学之所以能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在未知中寻求确定感。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现有的认知体系无法将模糊与未知消除,也无法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能性,进而行动起来的时候,就可能会求助于玄学。

☕️ TL;DR

  1. 现代科学能帮助人们在可观测的事实层面准确地认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求,但现代科学有其局限性——只能做事实判断,而不能做价值判断。
  2. 人需要通过科学以外的标准判断「好和坏」「能接受和不能接受」「该做和不该做」,这个标准往往是法律和道德,但在个人生活的领域中,有不少事情连法律和道德也无法给出答案,例如「要不要和男友分手?」「选择留学还是考研?」。尽管没有必须要引入玄学才能解决的问题,但玄学并不因此失为一种改变认知和做决策的方式,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样的需求。
  3. 如果将目光放在玄学行业,商业化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就像精品咖啡的「风味」,玄学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极度依赖主观认知而缺少客观标准。将没有标准且主观因素占比较高的产品卖给消费者,就容易被一部分人当作骗子和神棍,但这不能否认那些认可商家主观理解并愿意为了自己的体验而买单的消费者的行为。
  4. 如果因为相信玄学而走了极端,可能会落入整天求神拜佛而放弃了好好生活的困境。人们并不是因为信了玄学而堕落,他们只是为自己的堕落找了个归宿。
  5. 玄学之所以能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价值,是因为人们需要在未知中寻求确定感。有的人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需要引入另一个标准(比如占卜的结果)来增强自己的信念,让自己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如果遇到了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况,玄学也能提供一定的指引;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指引可能比不能干预来访者决定的心理咨询要更有用处。

  1. 不过我非常讨厌那种抱着好玩的心理来问我「我抽卡能不能中」的行为。我试着答应过,结果只是让我的思维变得混乱了而已。 ↩︎

  2. 我突然意识到这已经是我在这一小节里第三次说「有两个原因」这样的话了,数量也每次都是二 ↩︎

  3. 相同咖啡豆被制成美式、拿铁和手冲咖啡后,风味表现的确会有不同,而且就算是同一种做法,不同的萃取参数也会导致出品差异。一些烘焙商对不同的萃取方式进行测试之后,分别标注风味表现,是合理的,但这也说明了「风味描述」的写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

  4. 来源:【无屿】埃塞新产季花魁 XS 横评丨令人遗憾的结果_哔哩哔哩_bilibili ↩︎

  5. 例如,绝对小孩的瑰宝日晒这一款咖啡豆,标注的风味描述是「果汁感」,这显然不是味觉也不是气味,而是一种「感受」——和果汁类似的「感受」。 ↩︎

  6. 罗布斯塔是咖啡豆的一个品种,因为苦味较重、咖啡因含量较高,常被用于低端商业咖啡豆和速溶咖啡,大部分精品咖啡消费者都不喜欢罗布斯塔咖啡豆,因为罗豆往往有很明显的苦涩味。 ↩︎

  7. 请注意我的用词:「一些」和「类似于」。我已经尝试谨慎和客观地阐述了! ↩︎

  8. 她男朋友的在此之前也经常来骚扰我,还是直接上手甚至做一些我都不好意思在博客上写出来的性暗示动作,在分手之后还更加变本加厉了,实在是有意思,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选题,不然就拿出来好好讲讲了。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