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Gaga 的《Mayhem》和 Coachella 音乐节表现之后,Lorde 就发布了新单曲,欧美乐迷今年也吃得太好了吧。1
🏃 这个月做了什么?
这这月成功打破了「宅」的标签,发现出去玩真的会让心情变好。第一周的时候去逛了四川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上一周趁天气好去中央公园溜达了一圈。听说音乐剧《神曲》在重庆大剧院有演出,还是全国首场,本来想去,可惜周六要上班,周日还要调休,真是可惜。
上周做的游戏 Prototype 暂定名为《Subscriptions》,这周迭代过后再做玩法测试,又觉得有些无聊了,兴许是因为和我一起测试的和上次都是同一拨人,新鲜感过了,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不过我自己终于赢了一次 😭)。一直有在写日志,过几天兴许会总结一下发出来,有点想把它当作一个失败品弃掉,开始下一个游戏设计了。
最近博客做了不少外观和交互设计上的改动,这里先不一一列举了,留给读者一些自己探索的乐趣。如果遇到 bug 也请告诉我……
✍️ 本月令我满意的作品
博客更新频率较高的好处是有什么想法我就会写下来,这让我思考问题更深入,但情况不总是这样理想。有时我并不喜欢我写下的作品,甚至觉得它并没有那么适合其他人阅读。
每月最后一期周刊会挑选一些本月更新的,我认为值得一读的文章。
- AI 正在让人变得前所未有地自以为是
会使用工具 ≠ 突破职业边界。我受不了那些会用 AI 写代码就自称「程序员」的人,他们完全不懂软件工程方法,完全看不出来 AI 生成了一大堆冗余代码,更不明白 AI 的上下文是有限的,他们根本没能力管理日益增长的 codebase。他们自以为是的态度冒犯了所有职业。 - 安眠药也有致死量
许多人持有对「美好家庭」「和谐关系」的幻想,却不做出任何实际行动来维持关系,选择性地无视一些与他们幻想背离但致命的问题,认为放着不管问题就会解决,就连孩子想自杀这种问题也当作没看见。更令人作呕地,当有人试图戳破他们的幻想,他们会责骂甚至惩罚提出问题的人。这样的悲剧无处不在,别再当鸵鸟了。 - 为何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信任链?
网上信息很多,当然要注意辨别。文章从计算机网络对「信任」的定义和实践说起,谈到普通人如何通过信息溯源和建立信任链获取靠谱的知识。最后,文章还简单地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信任和真理对人类的意义。 - 好为人师如何帮我反思现代科学的局限性?
现代科学擅长描述客观世界,但只能做事实判断,而不能做价值判断。对于个体而言,除了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必然还要通过法律、道德等标准完善世界观。不过,常常遭受抨击的「玄学」对人类的认知也有其积极意义。
接下来就是周刊的常规栏目了。
💬 本期杂谈
危险的图书管理员
看到标题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WELCOME TO NIGHT VALE》这档虚构播客节目里的经典角色——在书架之间快速爬行,随时准备攻击小孩的怪异生物。2
回到原文,这篇文章算是对图书管理员这一职业的赞颂。
- 图书管理员很危险,他们整天策划着消除无知的阴谋。
- 他们会编程,能当助教,是半个数据分析师,能用 3D 打印机做一个义肢,还能不厌其烦地帮一个叫 Todd 的成年人恢复七次邮箱密码——这还是人吗?谁会这么做!?
- 不要跟图书管理员辩论,你赢不了!
- 他们不只是守护书籍,还会释放它们……
总之,作者用这样的口吻描述了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文章写得很有趣,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去读一读。
我一直对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颇有好感,尽管我从未和他们有过交谈,因为我不喜欢麻烦别人,我会在去图书馆之前提前记下我要找的书的编号,然后再根据楼层分布图找到它,最后自己把它放回原位——我想我可能比较适合去当图书管理员。
用纸笔代替电子设备
其实去年年底就已经把数字的待办清单和日程表换成了日程本,只留下了苹果日历用作课程、会议和工作时间的提醒。在这期间我还迭代了很多时间记录、每周复盘和计划体系,只不过一直没写在博客上,可能是因为我对「生产力」这个词已经不太敏感了。
这期视频虽说有些「成功学」的味道,我不太喜欢,但传达的思想和方法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作者所用的「3 个笔记本」分别是:
- 晨间日记本。早晨起床后写满三页,将自己的想法倾倒在纸页上,帮自己理清思绪。
- 杂记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于捕获任何灵感和想法;当自己想要掏手机出来刷无意义信息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本子代替,翻看自己之前记录的想法。
- 人生作业本。每天晚上写一件自己认为「值得讲述」的事情,可大可小;我认为这有点像「感恩日记」。
写日记的习惯我其实一直有,一般是在晚上写。晨间日记我这周试了试,只写了两天,而且都是匆匆写下几句就准备出门了。我的早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我写字。
至于杂记本,我确实有随身携带小本子,但我无法在走路的时候掏出来写和看,其他时候总是有人在我旁边,我也有些介意拿出本子来,总归是有些障碍。而且,当我在工作或上课的时候,往往不会产生灵感,有想法涌现的时候我都在走路或者走神,总归是不方便掏本子出来的。如果在自己的书桌前,我已经习惯写在便签上了。
此外,作者对 Notion 等「第二大脑」的看法和我有些相似。数字化记录容易让他陷入无关信息的漩涡中,而他对现有的纸质方案感到很满意。我自己也觉得,纸笔更容易让人专注下来。握着笔也能让人感到踏实,觉得自己真的在「写东西」。
💡 新知复盘
宏
计算机中,宏(macro,也叫「巨集」)的概念很常见,出现在 Excel 和 Word 等办公软件当中,C 语言(#define
)、Lisp 语言等编程语言中也有宏,键盘似乎也有宏的概念。这个词即使是在英语中(macro)也显得抽象和模糊,宏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宏是将短小的命令展开为一系列命令的过程,一般是为解释器、编译器设定的一系列与处理规则,用于进行模式替换。宏的概念也被拓展到了编辑器和键盘映射当中,所以有了键盘宏和 Excel 中的宏。
最常见的宏用于「文本替换」,如 C 语言的宏。
#define N 100
在编译器的预处理阶段,源代码中的 N
就会被替换(或者说展开)为 100
。对于 Lisp 语言和其他更强大的宏编程语言,宏展开还能被应用在代码上。宏展开也不总是死板的文本替换,也往往是模式替换,一些笔记软件和效率工具提供的代码段(Snippets)功能也类似于宏。
另一种宏可被视为「快捷指令」,Excel 中录制宏用于之后快速执行某个操作的用法,就属于这种。将一个小的指令自动展开为一系列指令。
总而言之,宏被用于自动化、简化和复用操作。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社会心理学称「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某件事情如某人预期和预言的那样发生了,有可能正是因为个体的预言和信念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个体的行为,即预言之所以成真,正是因为个体相信这一预言。
自证预言指出,人的信念是会影响行为的。信念影响行为的过程常常发生在潜意识和不自觉中,所以不易被察觉。
Source: 自证预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碎碎念
- 感觉 iOS 的「隐藏 App」功能,除了藏一些见不得人的小软件,还可以把淘宝放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大大减少了剁手频率(别问我为什么不直接卸载 💅)
- 我到底是怎么把「Constant like cicadas in summertime」这句话听成「Nonsense like gaydars in the summertime」还觉得很合理一直没听出问题的 😓(出自歌曲《Pink Pony Club》)
- 做游戏最害怕的大概就是有人说不好玩了,但想了想,如果朋友表面跟我说好玩,在别人面前说不喜欢,那大概才是最令人伤心的。
- 看大家都给自己的网站添加了 Now 页面,自己也有点馋,但转念一想,发现自己的周刊其实就已经充当了这个功能了。
封面图自摄,设备为 iPhone 15 Pro
建议 Taylor Swift 立马惊喜释出《reputation》重录版。 ↩︎
我现在在想自己是不是无意识地在《Heart Hunter》里用到了这个设计。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