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取自「晕动症」—— Motion Sickness
⚠️
如果你认为 Notion 用起来很舒服,不必在乎我的意见

在几个月的拉扯之后,我终于抛弃了 Notion,这个完全能用「狂妄自大」来形容的笔记软件,似乎一切都要更简单明了了。

我无意诋毁 Notion 本身的质量,仅从功能性上来看,他绝对是同类软件中的佼佼者。作为团队协作软件,它一站式地解决了许多管理难题。虽然不能做到开箱即用,但搭建好工作区之后,绝对是一个能打十个的存在。

问题在于,当普通用户把这个主要面向企业和团队的产品当作个人知识管理应用,并妄图利用其全部的功能搭建自己的空间时,就很容易陷入需求的无中生有,还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在之前可能从来不会有人想过,自己可以把衣柜里的衣服裤子都拍照、归类、编辑元信息,然后放在数据库里做一个「赛博衣柜」。再比如,原本用一个 Excel 表格,最多再加一个数据透视表和图表就能完成的事情(需求不大的情景下,手写都能满足),非得建几个数据库,还要升级 Plus 版或者折腾教育版,来获得无限数量的图表。

请不要被冒犯到,我只是在骂以前的自己,这些都是我干过的事情,详见:

并不是只有 Notion 才有这样的问题,准确来说,这并不是 Notion 的问题,而是「重器轻用」所带来的矛盾。就像有人送了你一个电动牙刷,你却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电动的功能,于是只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牙刷来用,但你真的不会有一天心血来潮,按下他的开关试一试吗?试过之后,你还会继续自己手动刷牙吗?

我的观点很明显了:大部分人不需要 Notion,至少不需要用它来提高生产力,如果只是满足折腾和玩玩的想法,那无可厚非。和 Notion 类似的其他产品也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当我现在看到一个新的笔记软件时,我会抑制一切想要了解更多的想法,不会多花一点时间看它——因为不用看我也知道,我根本不需要它。

我对 Notion 的各种不爽

Notion 的 Block(块),在当时算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设计。不过它并没能真正意义上降低笔记的「颗粒度」,没法像其他双链笔记应用那样实现丝滑的块引用。Block 只是一个花哨的名字,再加上 Notion 并没有「标签」功能,它的内容管理方式,一直都是基于传统的「标题-文档」的(数据库里的确可以通过多选属性来实现标签的效果,但远不如原生的标签用起来丝滑)。

网状笔记、双链笔记、标签分类的概念早都是陈词滥调了,这里先不谈这些不新也不旧的笔记概念能不能真正地为所有用户带来效率的提升,我想说的是,在使用方面,Notion 支持的笔记管理方法,在其他笔记软件面前,的确是相形见绌。

我也一直很想吐槽 Notion 的排版,尤其是中文排版,行间距、字体简直没法看。也就多栏布局有些优势,写笔记真的用得到它吗?

插入、引用的体感也不舒服,就算是网络环境好的情况下,Notion 在搜索工作区的页面时也需要加载一段时间,这点时延还是很明显的。再加上没有离线版本、数据不能本地保存,已经让患有「数据洁癖」的我浑身不舒服了。

从笔记软件过渡到个人数据中心

尽管有诸多不适,但 Notion 还是以他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把我留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把 Notion 当作一个万能的多维表格来用。

用 Notion 搭建的专注时间统计

当我把对 Notion 的定位,从「笔记软件」变成「数据中枢」之后,我就发现我很少打开它了,基本只有每周一整合上周数据时才会用。但我还一直把它留在程序坞里,总觉得离不开它。

由于定位是数据中枢,就难免用到各种统计表格。因为 Notion 只为免费用户提供一个图表的使用权,我还专门换了教育邮箱,用来获得 Notion 的教育 Plus 版。也正是有「我都有教育版了,不用多可惜」的心态,我还疯狂给自己洗脑自己需要 Notion。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功能,Excel 不能做吗

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Excel 和 Apple 的 Numbers 表格,在数据处理方面完胜 Notion。Notion 至今还没办法把每一列的总数用于函数计算,使得很多数据处理的需求难以实现。专门的表格应用也没有图表数量的限制,排版也更灵活。

我固执地继续用 Notion,不是给自己找了个祖宗供着吗?

拥抱原生应用

于是,我尝试用 Numbers 表格实现之前用 Notion 实现的需求。导出 csv 后用 Numbers 打开,加上数据透视表和原生支持的图表,花了几分钟调色,再加上了一些图片修饰,就获得了这样的一张表。

原数据和数据透视表已隐去

然后我又陆续用 Numbers 表格做了自己数字资产(订阅管理)和每月收支的统计,基本上我认作是「个人数据」的东西,都能用 Numbers 表格轻易实现,当然 Excel 也是一样的。

我花在折腾外观设计上的时间,也比不上在 Notion 里折腾数据库设计的时间。

唯一不太能被代替的,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吧:

我像个仓鼠一样收集自己用过的 App 和服务,还把这张表与订阅管理的表关联起来,很是「优雅」

我还喜欢在 Notion 囤积一些信息,有的信息囤积也不坏,比如灵感收集之类的,我还学《Steal Like An Artist》这个作者,把别人对我作品的赞美收集起来,给日后的自己看。

这些内容,被我移动到了 Apple Notes,也就是备忘录里。

我用了「PARA 管理法」,不过文件目录怎样设计其实不重要。

你可以发现,我的需求完全可以用备忘录和传统表格满足,做起来也不困难。备忘录的收集、整理体验甚至更好,从网页和其他应用分享内容时,也不会像 Notion 一样加载老半天。这几天整理各种留学相关的信息,我都是用备忘录帮我搞定的。

丢掉积木

Notion 在宣传时喜欢把自己的产品叫做 Building Blocks(积木),我回想起我接触 Notion 的经历,大概也只是喜欢 Building 的感觉,就像是玩 Minecraft 一样。

在建立极客死亡计划这个博客之后,我一直把写作当作「给文字下葬」的过程,我也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写作真的能帮助我杀死某些东西。我是写完了《别再烦我了,绿色猫头鹰》之后,才合理化了自己卸载多邻国的选择。要是没写这篇文章,我也不能毫无顾忌地卸载 Notion。

大概,当你需要做些断舍离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经历、理由写下来,一方面能帮你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另一方面也能让你在感受上,能够做出这个决策。把东西写下来的行为,满足了个体自我外化的需求

谈到笔记软件,「不创造需求」似乎也成陈词滥调了,但有多少人能忍住不把工具当玩具把玩呢。综合考虑各个软件的长处,还用各种中间工具将它们连接起来,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工作流,做一个快乐的 nerd,似乎也不坏。

我放弃 Notion,不能说是突然对「生产力」有了多大的感悟,而只是我早就玩腻它了而已,我对它的厌恶情绪也早有堆积。我现在能做的就是阻止自己去下载另一个笔记软件,让自己关注更重要的事情。

说到底,人们对「生产力」的讨论大多都离不开对工具的把玩。就算是这篇文章,我也有在向读者展示我的新玩具(备忘录和 Numbers 表格)。要脱离这种状态,就得停止讨论「生产力」本身,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专注下来,关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个语境下的「生产力」本身就是玩具,怎样讨论都只是在说「用什么样的方式玩玩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