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使用效率工具的逻辑是,如果有数量一定的个人数据需要管理,我就会使用 Notion 的数据库,尤其是这些数据有一定相似性的时候。

自己阅读过或想要阅读的图书就属于这类数据。将一本书视为一条记录,每条记录包含多个数据项,若干记录就组成了一个数据表。以 Notion 为工具,可以这样建造出自己的个人图书馆。

用 Notion 建立个人图书馆

在这个 Notion 数据库中,每条记录由以下属性组成:

  • 状态(Status):尚未开始、中断阅读、正在阅读、放弃阅读……
  • 名字(Name)
  • 作者(Author)
  • 分类(Category)
  • 标签(Tags)
  • ISBN:图书的唯一标识
  • 语言(Language)
  • 来源(Source):实体书、借阅、电子书……
  • 封面(Cover)
  • 开始阅读日期(Started)
  • 完成阅读日期(Finished)
  • 持续时间(Duration):由前两个属性计算得出
  • ……

未加粗体部分的属性可能显得有些冗余,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发挥用处。例如可以通过统计各个语言、来源在数据库中的占比,制作出图表直观地看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读了多少英文书、占比是多少,哪一段时间里读的电子书比较多……

好吧,好像确实用处不大。

不过,Notion 最好用的部分并不是存储数据,而是各类视图、操作按钮和公式函数等,能用来处理数据的工具。

阅读进度的追踪闭环

借助 Notion 的「按钮属性」,我们可以将一些较为繁琐的数据管理操作一键化。比如在我的 Notion 图书馆中的「选一本书读」这个视图中,我设置了「开始阅读」这个按钮,按下之后,Notion 会执行两个操作。

  1. 将这条记录的「状态」设置为 In Progress
  2. 将这条记录的「开始阅读时间」设置为现在

相应地,在「正在读」这个视图中,也有一个「读完了」按钮,按下他之后会一键执行以下操作。

  1. 将这条记录的「状态」设置为 Finished
  2. 将这条记录的「完成阅读时间」设置为现在

利用 Notion 的甘特图(时间轴)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近期读过的书,以及各自花费的时间。通过筛选,左侧的列表还能显示出今年读过的所有书籍,方便复盘。

其中,用于表示甘特图中每个项目持续时间的属性是 Duration,它实际上是一个 Notion 函数,源码如下:

if (
	empty(Finished), 
	dateRange(Started, today()), 
	dateRange(Started, Finished)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如果「完成阅读时间」为空,则将「开始阅读时间」作为起始时间,将今天的日期作为结束时间;否则将「完成阅读时间」作为结束时间。

读书笔记管理

在以前,我一直使用 Obsidian 的 Dataview 插件制作书架视图,然后用手动更改 metadata 的方式进行管理。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主要的笔记文件(和上文提到的「记录」的概念一样,但你可以理解为 Notion 管理数据库,但是 Obsidian 更擅长管理磁盘里的文件),这个笔记文件可能还链接着其他的卡片笔记。当时的我仍在尝试各种笔记方法,没有意识到这样反而让阅读的流程变得繁琐了。

现在这个 Obsidian 笔记库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极客死亡计划上的所有文章都是用它编写的。由于 Obsidian 更擅长处理文件的特性,我已经把几乎所有 Markdown 文章的编写都交给了它。

在 Notion 的图书数据库中,我将以前的读书笔记原样迁移了上去。

这样的笔记算是有好处的,我写了不少自己的理解,未来的我如果看到这些话就能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还写了好多卡片笔记——不过问题就在这里,当我看到那些标题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想点进去看。

笔记不回顾就没有价值。

我目前使用 flomo 来管理所有类型的图书笔记。使用 flomo 记录的过程非常丝滑,用户可以设置打开 app 就自动弹出输入框,如果是 iOS,还可以设置快捷指令。这比 Obsidian 从 iCloud 下载数据,然后再花好几十秒加载仓库要快多了。编辑体验也要比 Notion 好不少。

最棒的是它有自带的每日回顾功能,可以自己设置回顾范围和数量,能提醒自己每天回顾笔记。

让 App 帮自己决定回顾内容的好处是,自己不需要纠结当天需要回顾哪些内容,不需要看着一个一个的标题陷入选择困难。这就像 YouTube 和抖音,前者需要自己看着封面和标题做选择,后者只需要一条一条往下滑就好了。

如果由额外的精力,还可以用 flomo 的相关笔记功能,针对回顾的笔记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条,查看与之相关的其他笔记。

至于 Notion 这边,每一条记录里会写上这本书对应的 flomo 标签,方便我找到这本书的笔记。同时,也会简单写上两句对这本书内容的概况和自己的一些评价。

有时候,也会简单列出几条自己觉得有启发性的要点以供参考。

一些反思和困顿

我的笔记体系和我的博客一样,经常推翻重来或者经历大改,但唯一一直保留下来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需求。

对我来说,目前我的管理方法还有些混乱,尤其是读书笔记经历了 Obsidian+ 导图 + 大纲式笔记 + 卡片笔记这个阶段,再转到用 Notion 和 flomo 两个工具分开管理读书本身和笔记,笔记的内容还是挺乱的。

或许我有些过于关注工具的使用了,至少读书这件事情本身我是没有落下的。至于现在的系统要不要改、怎么改,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和思考,或者,我得找本书来读读。

另外,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 这个链接 访问我的 Notion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