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论独立博客的评论

浏览英文博客时,发现许多人的博客下没有评论表单,而是简单留下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似乎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直接与作者邮件沟通。也有不少中文博客没有留言功能,有的提供了别的讨论渠道,有的则没有任何联系方式。

对我来说,博客的评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所以对这些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方式,我感到有些好奇。

评论对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影响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作者丢出了一颗球,而读者是接球的人,至于球接不接得住,读者认为这个球发得好不好,或者会不会被球直接击中,两眼一黑晕倒在地,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发球者和接球者的关系似乎是单向的,发球者只发球,接球者只能接球。发球者可以选择任何形式的发球方式,也可以选择发不同类型的球,而接球者只有两个选择——尝试去接球或者直接离开球场。

在这样的关系里,发球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反馈,发球者可能一直发臭球,或者放弃打球这件事,而接球者因为发球者的这些行为,也不愿意到球场来了。

在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写作关系中,评论功能能一定程度上打破发球者与接球者的单向关系。通过评论,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反馈循环——简单来说,如果作者的文章有待提升的点,读者就会指出来,作者可以改进;因为博客内容有了改进,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变好了,也就更愿意到博客来,也更愿意留言。

不只是文章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观点」。评论的存在让单向的观点输出变成了博主与读者一对多的观点碰撞,和前面的反馈循环一样,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作者必须和读者交流吗?

作者若是与读者交流,理想情况下,便能形成前文提到的反馈循环,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然而,有益的不等于必须的,在这层意义上,作者可以自顾自地写,博客也可以没有评论,甚至不开放任何讨论空间。

我认为是否与读者交流,取决于写作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分享,或者说是某种形式的「搬运事实」,内容没有改进的必要,也没有深入讨论的空间,那么建立反馈循环的意义就不大。

有些人的写作目的只是输出,输出一定是对外的,所以要发出来,但实际上发出来有没有人看必要性不大。以这样的目的写博客,或许也不太需要与读者交流。《稻草人周刊》每一期几乎很少有评论,但我依然坚持在写,因为我只是需要在一定量的输入之后,产出一定的内容而已。我认为产出公开的内容和写笔记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像开源软件和闭源软件的区别,就算没几个人会真的去读开源软件的代码,开源软件和闭源软件的开发肯定也是有区别的

是否与读者交流,也要看作者自己的个性。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我行我素没什么不好,如果觉得「我就是不想听别人对我写的东西评头论足」,那当然可以拒绝沟通,只不过得承认自己「没那么开明」罢了。

评论是最佳的讨论形式吗?

沉浸式翻译插件的开发者 Owen 的博客没有评论,他在文章页的底部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该博客没有评论系统,我正在实验有意义的讨论是否更易在社群中发生,不知道为什么,人在社群中,似乎会有更好的行为规范。然后如果有高质量的讨论,我会手动再精选到原文。为此,我建立了一个 Telegram 讨论群组,你可以在里面讨论这篇文章,点此复制文章标题和链接 。

尽管我对「人在社群中会有更好的行为规范」这一观点,以及「社群中的规范能否促成更高质量的讨论」这一问题仍有疑惑,但用完全用讨论群代替评论的做法,无疑是新奇且值得一试的。

我很期待 Owen 的实验结果,所以我也加入了他的 Telegram 讨论群。受他的启发,我也建立了一个 Telegram 群聊,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加入

回到问题来,评论究竟是不是最佳的讨论形式,大概是难以确定答案的。你没法证明也没法证伪「评论就是最佳的讨论形式」这一观点。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定义几种我观察到的互联网上的讨论形式。

  1. 评论和留言
    • 在公开空间中发生
    • 非即时性,即参与者不知道其他参与者何时会回复,甚至不一定期待有人回复
    • 适合输出较大量的内容,体感上类似于写作
  2. 即时通信软件中的群组聊天
    • 在半公开空间中发生
    • 即时性,即参与者可以认为其他参与者随时都会回复
    • 适合输出较为零碎的内容,因为讨论一直在进行,所以鲜有时间思考和写作
  3. 电子邮件
    • 在私密空间中发生,且通常仅限于两个人的沟通交流
    • 非即时性,即参与者不知道对方何时会回复
    • 适合输出较大量的内容,体感上类似于写作

这样拆解下来,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英文博客的博主不开放评论,而是只留下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因为电子邮件和常规的评论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是讨论是否公开。

这样的话,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Owen 会讲群组中的聊天称作一种「实验」了,因为它和另外两种讨论形式有着很大区别。

或许就像许多程序员会说的漂亮话,不存在什么世界上最好的语言,编程语言作为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就像 Lua 经常被用来写游戏、Python 经常被用来机器学习、Java 经常被用来做 Web 开发,不同的讨论形式也会被有着不同需求和个性的站长采用

只不过,大部分动态博客程序都自带评论系统,似乎评论就成了独立博客的标准配置。如果你也一直使用这种标准配置,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或许你会发现,群组讨论会更适合自己呢?

作者与读者如何交流?

前面谈了不少「为什么要交流」「怎么交流」「交流的形态」相关的问题,最后还是落地到方法论比较好,也就是「如何交流」的问题。

在文章最后留下电子邮件地址并鼓励读者 Say Hello 的做法,我似乎没有在中文博客圈里见过,这大概是因为文化差异。东亚人就算真的觉得一个人有意思,也很少会私下和对方表达自己的赞美,更不用说批评指正了,这样的讨论就算发生在公共空间,也需要一些技巧才能把握好度。

和博客圈的大多数一样,我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我期待自己的内容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反馈。在写博客的早期,我会对一些评论产生不满,因为我感觉他们没有读完我的文章就来评论了,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对自己感触最深或者最有共鸣的那一部分作了评论而已。我在之前,也因为自己的一些偏见,让自己觉得「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有洞见的评论要发出来,那就干脆不要发出来」,所以我当时认为评论是有一定门槛的。

现在看来,我认为作者和读者最想要的可能是「回应」。现在,就算有访客在留言中论述了许多我并不感兴趣的理论,我至少也会回复一句「感谢补充!」,因为无论我的感受如何,他的确提供了一种「视角」。

就算是不太能让我提得起兴趣的评论,也是一种回应,怎么都会比没有人回复更好。对于留言者来说也是一样,有其他人给自己回应,也比没人搭理更好。

东亚人可能普遍缺乏一种「回应」的意识,不止网络上的交流,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没有回应」本身就是一种负面的反馈,尽管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已读不回」解读为恶意行为,但把想说的话都说明,总归是要比模糊不清好得多

综上,我的观点是,读者应该尽可能对自己读完有收获或有同感的文章的作者提供回应,作者也应该优先将留言解读为善意行为,并提供进一步的回应。不过,回应应当在何时停止,似乎是个难题,可以先搁置。1

其他一些有的没的

  1. 我认为不应太纠结自己使用什么形态的讨论方式,也不用担心「评论需要登录,会不会让访客觉得麻烦?」这个问题。有个访客令我印象很深刻,他在我的博客留下了两条评论,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当我想要点进他的 GitHub 主页看看他是谁的时候,我发现他是当天注册的 GitHub 账号,也就是说,他为了能对我的内容表达看法,特地注册了一个第三方平台的账号。这还挺令人感动的。
  2. 本文假设任何形态的交流中,双方都是理智且相互尊重的,也就是说,不会有「在讨论中总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的人」「意气用事不讲道理甚至前后矛盾的人」「不能以理服人就进行人身攻击或者乱扣帽子的人」等参与讨论,尽管现实非常残酷。
  3. 如果想要收获尽可能多的回应,那就得写一些大家都感同身受的东西。我今年一月上旬写的《把钱给软件开发商,值吗?》就收到了不少的留言评论,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软件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了,软件付费的问题,大家似乎都能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
  4. 不要为了读者和访问量牺牲太多。如果想要流量,那写什么博客呢?现在的纯文本内容哪来的流量?尽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东西能让你收获更多回应,你也没必要写那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1. 但从我的经验来看,讨论总是会在一个节点自然而然地停止。如果一直停不下来,或许也算好事,毕竟能聊这么久,大概也算知己。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