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外化与表达欲
表达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最常见的表达是「自我表达」。演讲、写文章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不难理解。继续延伸,说写小说、画画、剧本写作、拍摄影片也是自我表达的形式,似乎也不足为过。再延伸到穿搭、用语习惯(口头禅)、室内陈设,这些方面也可以视作自我的表达。所谓的「自我表达」,其实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向其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气质。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创作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在《稻草人周刊 Vol.3》里,我提到「个人网站的外观也算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因为我希望自己的网站能呈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而且网站也能视作「作品」。我们大概都能同意,世界上几乎所有认真创作的作家、小说家、音乐家、艺术家,都有在他们的作品里展现出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你不太理解穿衣为什么是一种自我表达,你大可从时尚设计师和作品的关系入手;我不清楚你对穿搭这件事情上不上心,但你大概听过有人对自己或对别人说过类似「这衣服很适合你」「这就像你的风格」这之类的话。
作为一名文字博主,也写过不少小说,还爱好前端,经常折腾网站的页面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我对穿搭也很上心,同时,我也很重视自己桌面的陈设和整体给人的感觉,这些都能算做「自我的表达」。它们不一定都算作「创作」,但我发现,这些事情的确都会影响我的创作,它们也和我的创作欲望有着非常强的关联。
表达和创作欲望的守恒定律
QQ 空间有一个非常烦人的功能。几乎每天,我都能收到 QQ 发给我的「那年今日」回顾,它会展示我几年前的这一天发布的说说。于是我每天都要忍受看到那个还在读初中、高中的自己一天发两三条弱智说说的羞耻感。
我不自觉想起我的初中同学对我的评价:「他一天能发十几条说说」。
我觉得他的评价有失公正,但当时的我确实很能发。之后,我发说说的频率显著降低,是因为我开始折腾自己的独立博客。我隐约记得,当时的我一天最多发了 7 篇文章。质量当然很低,但确实都是我想说的东西。
(如果你想知道我 2019 到 2021 年写的文章都到哪去了——它们都被我删掉了,因为实在是太羞耻了)
在那个时候,我的表达欲明显地转移了。无独有偶,到了高中,我孤僻的性格有所改善之后,我的写作频率也有所下降,我很享受和朋友聊天的感觉。我从初中开始就出柜了,所以我和他们几乎无所不谈。换一个角度看,当时的情况也有可能是,学业繁忙导致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写作,而正好我有了更多和人说话的机会,所以就止不住嘴了。
在重新开始写博客,也就是博客更名为「極客死亡計劃」之前,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小说创作上,我在后室中文维基写了很多东西,甚至一度沉迷社群,还混了个版主的职位。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七月之前,博客的更新频率非常惨谈。
开始写「極客死亡計劃」之后,我写小说的频率自然也降低了。不过我还挺满意现在的状态的,非虚构写作和更大的阅读量让我有了更多的深度思考,当我偶尔回去写一写后室的故事时,我写出来的作品也让我自己更加满意。
(顺带一提,如果你在 12 月中旬之前读到这篇文章,现在访问后室中文维基,首页的第三篇原创精品故事《摩登女巫》就是我的作品)
回归正题,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至少对我而言,表达欲望是守恒的,是能够转移的,而且和创作是强相关的,因为创作就是一种自我表达。
自我外化:世界因我而动
除了为情所困,让我最难受的状态莫过于「被琐事缠身」。我时常因为待办清单上的事情多到窒息,结果自己还因为某些问题浪费了一下午时间,一直没法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而感到深深地无力和焦虑。
我想,受阻或许不是最大的问题。在所有事情按计划进行的时候,我也容易被繁多的事务击溃心理防线。当时我心里最大的声音就是:「我没有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思来想去,这件「真正想做的事情」,具体来讲就是写文章、写小说、做游戏开发,或者只是在购物网站上看看自己喜欢的衣服、整理桌面陈设之类的。
实际上,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一直在为别人做事,而没时间表达自己。
这种表达欲究竟为何物?用我在《自我意识与自恋情结》中写的东西解释,大概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的产物,准确来说,这是一种「企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欲望。
我在一家教培机构做兼职,当我把一个概念、方法解释给学生听之后,对方要是完全理解并且掌握了,我也会感到一种类似的快感。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新生儿发现自己可以移动积木,意识到了自己有改变世界的能力的掌控感。
「改变世界」或许与「创作」能扯上关系,怎么和「自我表达」扯上关系的?用句不好听的话来讲,这有点像「狗撒尿标记领地」的意识,我们都自恋地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我的名字,Eltrac,后半部分就来自单词「track」,它有痕迹的意思。
我用了「我们」这个词,是因为我认为表达欲人皆有之,其源头也是人皆有的、最原初的「自恋情结」,在经过自然和社会的规范后,这种情结变成了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家、诗人、作家、写博客的你我、话痨、在饭桌上大谈政治的男性长辈、在朋友圈刷屏自己无聊生活的网友……这些行为或许不一定来自「我想要/应该被人看见」的心理,但大概都来自「我想要留下点什么」的心理。
或许每个人对表达的需求不同,或者说表达欲的高低有所区别,但人都需要表达——「让自己被看见」是一种生存本能,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那些拥有「让他人关注自己」的相关基因的人类,是有进化优势的,因为和部落/社群关系紧密的人有更高的生存几率。
我刚刚已经讨论过,创作就是一种表达,表达就是自我的外化,表达是为了满足「被别人看见」的本能需求的行动,我们可以画出「创作<-表达<-自我外化」的一条链路。自我外化是人的基本需求,表达是常见的满足这一需求的方式,创作又是表达的一种形式。
被压抑的表达欲
本能若是被压抑,就可能会拐着弯地从别的地方显露出来。譬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繁重的学业挤占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业无关的活动都被限制,除了部分能把学校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多少都会显露出些许的「反叛」,在别处发泄自己的表达欲,让自我在学业以外的领域得到外化。
我在高中时期不能在学业中释放自己的表达欲,这种自我外化的欲望,只有偶尔在写语文作文时能得到些许的满足(尽管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其他的作文题目都让我觉得备受煎熬)。其实做数学题时,也会有自我外化的感觉,但前提是解题顺畅,并且是自己真的思考过后得出了答案。可惜这种体验对我来说不可多得。
高二的某一天我发现自己总是在草稿本上乱涂乱画,于是干脆专门买了个本子干这个事情。上课和做完作业的时候,我都会打开这个本子涂画。
我发现我的心情逐渐变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它在我的生活里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从我对其他人的观察来看,每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需要一个满足自己表达欲的窗口。而我们刚刚已经讨论过,表达欲其实就是「自我外化的欲望」。从这个角度分析,打游戏也是一种自我外化,因为你能感到自己正在「改变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你的大脑并不清楚这一事实)。所以,整日沉迷电子游戏的人可以好几天不和人讲话,实际上是因为他在游戏里就已经满足了「自我外化的欲望」,所以不需要进行口头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和交流。
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我猜想,性欲也是自我外化的一种形式。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平衡自我
我认为,人若是找不到合适的自我外化的途径,是很危险的。虽然不至于沦落为反社会分子,以伤害他人的方式让自己体验掌控世界的感觉(这种情况的发生大概有更多复杂的原因),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感到情绪低落,或者是产生一种「拧巴」的不适感。
更实际地来讲,自我外化的需求是有限的,表达欲也不是无穷的。若只是用整理房间、乱涂乱画等琐事满足了需求,那么剩下来的精力就不足以支撑自己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认为做事的动力很大部分来源于,这件事情能够满足当事人的「自我外化需求」。这些需求要是被一些无所谓的小事(从理性层面来讲,对当事人自身意义不大的事情)满足了,个体就不需要被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在真正需要进行这样的有意义活动时,自身感受到的动力也会更小,要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做好也就更难。
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这样写道:
如果这些本能后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艰难然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直接的或替代的满足,那么,那个在其他场合本来会是一个获得愉快的机会的事件,在自我的感觉中,却是一种不愉快。
我时常发现自己在做了一整天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无法满足自我外化需求)的事情之后,想要通过整理桌面、整理待办清单等小事来获取一些秩序感和掌控感,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没有精力进行真正能让我感到满足的脑力活动了。那个时候,我的确感到非常不愉快,我感到自己身体里有股能量想要驱使我去做点什么,但是身体却是如此的疲惫……
至少对我来说,接下来的一个重大课题,便是「如何平衡自己的表达欲出口」,如何保证自己能够花费足够的时间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写到最后,我希望听听你的想法:如果从「自我外化需求」和「表达欲」的角度看到自己每天把精力分配到了哪些事情上,那些最让你感到满足的事情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