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周刊 Vol.8 新的格局
🏃♂️
创建了名为 ultralime 的新博客,聚焦于虚构写作,我也搜罗了这几年写过的一些零碎作品(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算黑历史)放在这个博客里。
我也把这个博客里的小说移到新博客里了,今后这两个博客都会更新。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喜欢读这个自以为是的傻子写的垃圾小说的话,你以后就不用在这个博客看到那些内容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订阅 ultralime。关于新博客的更多内容,请移步至关于页面。
📚
恭喜你发现了新栏目!我会在这里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籍,也可能会放一些写得不好的书,我都会给出我的评价。前几天写的年度读书总结大概不会每年都写了,取而代之的是周刊的新书栏目。
How to Teach Economics to Your Dog
分数:⭐️⭐️⭐️
是《How to Teach Philosophy to Your Dog》的姊妹篇,出场人物有“我”、Monty(宠物狗)和一个哲学家,他们住在一间房子里。
书本通过和“我”和宠物狗的几次散步(walk 也有遛狗的意思),以及和狗狗在路上的闲聊,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解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读完,因为我觉得它写得太拖沓了。如果真的想要入门经济学,不建议读这种书,因为这本书的定位可能更偏向于「寓教于乐」。如果想学经济学,直接去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书写得很清楚了,不难读。
🔍
探索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它指那些彼此相关联但意义完全相反的概念。
如果你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你应该听说过「矛盾对立」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概念和形而上学的,后者和辩证法、事物的运动发展有关,但你可以借助矛盾对立来理解二元对立。
我收集了一些讨论一些二元对立概念的文章,你会发现这样的关系几乎无处不在。二元对立可以被用作一种思维模型,帮助认识和思考问题。
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读一读列表里的文章,看看在实际的语境下,二元对立可能是什么样的关联。
在这篇文章里,我在探讨写和说这一组概念时,还涉及到了理性的存在于缺失、听和读、自我与群体等概念;可能不太容易想到,存在与缺失也是一组值得讨论的概念。
紧急和重要能不能算二元对立或许有待商榷,但这两个概念确实经常放在一起讨论。这篇文章提到了著名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你或许会想要了解。此外,另一个我没记住名字的人说过,在他的认知里,重要的事情永远不紧急,紧急的事情永远不重要,兴许对同意这类观点的人来说,紧急和重要就是二元对立的吧。
曼昆《经济学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将视角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就能看到二元对立是如何影响人们决策的。这里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指的是每个决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比如,如果你花了一个小时学英语,那么你能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就少了一个小时。收益和成本也是二元对立的概念。
只要证明了B是错的,那A一定是对的;反之同理,如果A是绝对没错的,那么B就绝对有错。
某种程度上,这里的 A 与 B 可以理解为「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只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就能证明对方是错的;证明了对方是错的,就能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也反映了二元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它可能造成的谬误。
对与错是很常见的二元对立概念。这篇文章更是直接指出凡事都要分个对错的思维之问题。
为什么错误的密码需要更长的时间加载?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解锁电脑时,无论是 Windows 还是 MacOS,输入正确的密码能很快进入系统,如果输入了错误的密码,电脑似乎要花更长的时间反应。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故意在输入密码后设置了延迟,这有些没必要,因为多次输入错误密码,本身就会使系统触发一个锁定计时器,也就是类似「请 30 分钟后再尝试」的东西。
从技术上讲,大部分系统在处理密码时,都会用到哈希算法。哈希算法也叫散列算法,在密码学的应用中,他常常用来单向加密,也就是把不定长度的字符串,经过特定的计算,变成固定长度的密文,并且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通过密文推出原文,因为哈希算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原文的信息不会得到保留。不过,由于算法是固定的,所以相同的原文就可以算出相同的密文。操作系统会储存密码的哈希值,用户输入密码时,操作系统会计算输入密码的哈希值,然后和储存的哈希值进行比对。
无论密码正确与否,难道不都是用相同的算法处理,然后进行比对吗?对的密码和错的密码,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上的区别,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输错了一两个字符,为什么会影响速度呢?
照理来说,错误的密码应该会更快被计算机识别。因为,如果要确认一个密码是正确的,就需要比对哈希值里的每一个字符;但如果要确认一个密码是错误的,发现第一个不匹配的字符就可以了。
如果你希望读到一些精巧的设计思想,很遗憾,这里没有。我发现的大部分观点,都认为这个延迟是故意设计的,为了防止暴力破解,我想这算是双重保险吧。
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说法:如果操作系统发现密码错误,它会执行一些额外的步骤来保证安全。不过这些步骤是什么,有没有公开的、可以参考的标准,我都没能找到答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播媒介?
我的结论是,至少 90% 的知识视频没有必要用视频这个载体。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视频真的需要的例子是 3blue1brown 那些介绍线性代数的视频。但即使是这些,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单一图像代替,而不是非要用视频。
……
看视频不需要观众投入很大的精力,更像是一种被动学习。而文本则需要读者投入很大的专注力才能学懂。所以,看视频虽快,而且看完后感觉自己学到了,其实并没有。
先粗略地给当今人类常用的传播媒介分个类:
一维
- 文字:书本、文件、网页、纯文本的资料和笔记
二维
- 音频:播客、录音(这里不讨论艺术相关的音乐)
- 图像:流程图、示意图、图文并茂的文档(这里不讨论艺术相关的绘画)
三维
- 影像:电影、视频
兴许电子游戏能算作四维的,但这里不讨论。以下的「理论」是基于经验总结的,没有太多依据,看看就好。
从一维到三维,随着维度的增加,传播的成本在增加,接收者所需要的参与度也更少。做视频肯定比写字更难,光从数字存储的角度看,视频占据的磁盘空间比纯文本大多了;看视频要比阅读容易得多,音频也是如此,很多人喜欢听书而不读书,可能就是因为听比读简单。
要迎合大众、要让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发现,就必然要花高成本,使用对接收者来说更轻松简单的传播媒介。传播知识时,视频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对数字资源的浪费,但知识类视频的目的并不是纯粹地传播知识。
回到原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播媒介?——看需求,看目的;明确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同时也衡量你能付出多少成本。
😼
我老是喜欢在手机相册里存一些梗图,和其他有意思但没必要一直留着的图片。我想我可以把它们放在周刊里,这样就不用留在相册里占地方了。顺带,也能传递一下快乐——毕竟这个博客的内容有些太严肃了,不是吗?
One More Thing
如你所见,周刊的结构其实一直在调整。工具和资源分享类的周刊已经很多了,我不想写这样的内容;如果只是做信息的整合,似乎又少了些个人特色。
前几期的周刊一直在写很多「短想法」,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浪费了一些原本能写成文章的好点子。
周刊开头的「最近在做的事情」,和后面的书推、meme 梗图栏目,应该都会保留,但中间要放些什么样的内容,我还在思考。目前就把那个栏目当作「和某个小的主题相关的内容整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