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正在阅读 稻草人周刊 的第 5 期,我会在这里分享最近的有意思的事情、思考、阅读和体会。

🏃

Changelog

博客又有了一些小变化。

  1. 使用 swup.js 实现了页面无刷新切换,优化了用户体验
  2. 使用 fancybox 实现了图片灯箱,可以点击并放大查看图片了
  3. 在页面底部添加了网站的总字数统计
  4. 链接页面有了更好看的样式
  5. 彻底修复了打开文件名有中文(非 ASCII 字符)的页面时,前端报出 500 错误的问题
  6. 使用 Google Fonts 统一网页字体

以上使用了第三方库的功能,包括网站的评论区所使用的 waline,都是通过 unpkg CDN 引用的。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或网络环境无法正常访问 unpkg,导致以上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请告诉我,以便我进行修复和优化。你可以在关于页面找到我的邮箱。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页面也进行了小幅度的重写。

收到了白熊阿丸送的圣经

在上周的稻草人周刊的摘录里,我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也借机跟白熊阿丸交流了想法。对方慷慨地表示愿意自费送我一本圣经,在周六我就收到了快递。

封面,很厚实

摊开之后,侧边用凹槽标记了不同的章节

书架塞满了所以和药放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它们的确算同类物品

下周估计得折腾一下多图排版了……

🤔

You can’t pull this off

回看《老友记》,看到 Rachel 的妹妹 Amy 突然来跟 Rachel 一起住的那一集。早上 Amy 擅自穿了 Rachel 挂在门上的衣服,Rachel 说明后,Amy 却说:

Oh, sweetie. You can’t pull this off.

这次我是不带任何字幕看的。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版本,翻译是:

噢,亲爱的,你总不能把这衣服扒下来吧。

当时没有听出任何问题,但没了字幕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里的意思应该是:

噢,亲爱的,你穿这件可不好看。

以前我一直把笑点理解错了。

能听出来真正的意思也得益于语料和情景的积累。我还记得《摩登家庭》里,Alex 穿了一件新衣服,然后跟她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Mom, I can totally pull this off, right?

语料和情景对语言的听说能力非常重要(其实读写也是,只不过读写靠的是文字的上下文而非情景,不过说到底都是 context),因为语言能力需要的不止是语音基础,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见过有语音能力很强的老师把 Spread the word 听成 Spread to the world,因为她没有听过前者这个实际上非常常见的表达。

一颗完美的番茄

相关:独树不成林:136 - 什么是一颗完美的番茄 @ Apple Podcast

作为城里长大的孩子,我其实没吃过「有番茄味的番茄」,就算吃过也早忘了。我一直以为,在番茄炒蛋里加番茄酱是必要的步骤,我奶奶还以为我买番茄沙司是为了做沙拉。听完这期播客之后我才意识到,加番茄酱是为了补足超市番茄缺失的番茄风味。

番茄算是我最喜欢的蔬菜之一,但我似乎没吃过具有真正自然属性的番茄,都是工业化量产的个大但味淡的番茄。那问题来了,我喜欢的番茄是真的番茄吗?或者说,让我感到好吃的只是人造的番茄风味而已吗?

就像主播在节目中提到的,她觉得母亲榨的豆浆没有甜味,而母亲却能品尝出豆浆多加了一个红枣和少加红枣的区别。我相信和我同龄的人,从小喝的都是外面卖的加糖甜豆浆。这样的豆浆算豆浆吗?我们的味觉是否已经被工业化改造了呢

饥饿能提升效率?

听人讲,饥饿的时候人更容易记住东西,此外还有走动的时候和寒冷的时候。因为这些体验和「生存」有强关联,所以更能引起大脑的注意,让大脑进入状态。这个说法来自《考试脑科学》这本书。

读《Thinking, Fast and Slow》(思考,快与慢)的时候,又看到另一种说法:

P44, tired and hungry judges tend to fall back on the easier default position of denying requests for parole. (3. THE LAZY CONTROLLER)

这里是在说,离午饭时间更近(更饿)的法官,会更容易做出「拒绝假释」的默认做法。此外还有其他研究证明,人在饥饿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叫做 Ego Depletion 的过程——你越需要靠意志力逼自己做某件事情,就越不容易自控。也就是说,你越饿,就越需要让自己的注意力从食物和休息的欲望中转移,这个需求可能会导致 Ego Depletion。

乍一看这两个说法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让我们假设这两个说法都是正确的(当然,实际上可能并不正确),饥饿因为和「生存」有关联,所以能够激活大脑;但大脑是否被激活,和做事情需不需要意志力,以及意志力的强弱并没有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个矛盾的说法,可以发现这两本书的作者都只看到了「饥饿」的一个面向(或者说,他们在讨论书中的话题时,只讨论了一面)。任何人的视角都带有偏见,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说法内部逻辑很通顺,就将其信为真理,要主动发现其局限性

自我量化的作用

我在《生产力报告》系列文章里写过如时间记录、产出复盘、习惯打卡等自我量化的方法。尽管我在这些文章里浅浅地谈了谈这么做的好处,但说实话,我的初心只是为了好玩,因为我喜欢做图表的感觉,尤其是看着大量的数据整齐排列的时候(处女座属性又爆发了……)。

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样的自我量化系统有什么用处。

一是发现规律,二是纠正感性的认知,或者说一棒子敲醒做梦的自己

比如我能从我的月支出折线图中,看出我消费的规律。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有一个消费的小高峰,间隔大概是一到两周左右。我每个月有很大一部分的支出,都来自这些为了满足自己一时欲望的消费。

Cush 生成的当月支出折线图

所以,当我发现自己买纸巾还抠抠搜搜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种日常消费完全不会扰乱自己的理财计划,大额的冲动消费才会。于是我的消费焦虑小了很多,我有更多的精力克制自己做出不理性的消费。(然后我就花了 3000 买了台 MacBook,上面这张图的峰值全都平了

开始咒骂自己之前,我又从另一张图表里发现「这还不是自己花钱最不带脑子的一个月嘛!」。

我使用 Notion 制作的每月收支折线图

玩笑归玩笑,调侃自己之后其实真的能发现,自我量化真的能击破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还开始统计自己花在各个方面的时间,回顾之后我才发现,尽管这周我感到自己的状态又创新低,但实际上,我仍然花了很多的时间写作,阅读的时间就算有所下降,也超过很多人了。

我使用 Notion 制作的专注时间统计柱状图

这张图也一针见血地打破了我对自己的另一层幻想。我花在「游戏开发」上的时间,少得可怜,而且我已经两周没有推进自己的游戏项目了。在看到这周的复盘之前,我还沉浸在「做了第一个游戏」的美好幻想当中。

有的时候还是要给自己泼一泼冷水的

自我量化无法真正解决的,就是怎样让自己明确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但当事人已经发现问题,这已经是很重大的一步了,想想世界上有多少人和我之前一样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正在逐步走向沉沦的无声毁灭当中?

📒

The Art of Finishing | ByteDrum

The irony is that this pursuit of perfection often leads to imperfect results — or no results at all.

讽刺的是,对完美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不完美的结果——或者完全没有结果。

Every unfinished project takes up mental space. It’s like having dozens of browser tabs open — each one uses a little bit of your mental RAM, leaving you with less capacity for new ideas and focused work. This mental clutter can be a significant drain on your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每一个未完成的项目都会占用心智空间。就好像打开了很多个浏览器标签页,每一个都使用一点你的心智内存,留给新想法和专注工作的空间就变少了。这种心智的负担,很有可能会极大地消耗你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从零开始认识谜题设计 | 机核 GCORES

当一道题真的很难时,错误反馈会指向正确的路径困难在一次次挑战中逐渐递减,玩家的体验才会更好。

谜题设计本身就是一场游戏,一场属于玩家和设计师的博弈。对于玩家来说,那是“你设计得有点水平,可惜都被我看穿了”;对于设计师来说,那是“我就知道你会那么想,所以我才这么做。”

和想象中不同,关节解谜的难度不是从易到难逐步上升的,它是↗↗↗↘↗↗↗↘这样的,每过一段时间,难度曲线就有一次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