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周刊 Vol.12 一生之敌
🏃♂️
用 Notion 新发布的 Faces 给自己搓了个头像,在考虑要不要把主要平台的头像都换成这个。
📚
我们为什么爱饮料
分数:⭐️⭐️⭐️
一本严谨但有趣的,有关饮料的科普书。
说严谨是因为作者在论述的时候反复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即使引用了很多研究资料,作者也一直提醒读者某些研究没能搞明白原因和生物机制,而且有的研究是受到企业赞助的,客观性难以保证。读的时候能学到不少东西是真的,相关的知识讲得很清楚。
翻译一般,有不少值得批评的点。书名原文是 Drinkology,副标题是「The Science of What We Drink and What It Does to Us, from Milks to Martinis」。很明显,说的是饮料有关的科学,以及饮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这本书从头至尾就没有讲为什么人爱喝饮料。
书中还有一个很常见的错误,译者把 Soda 翻译成了「苏打水」,然而 Soda 是「碳酸饮料」的俗称,应该翻译成「汽水」,和中文里的「苏打水」不是一个东西。中文里的「苏打水」翻译过来应该叫 Soda water 或者 Sparkling water。这种问题随手搜一搜应该就能知道,不是什么生僻的概念。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去读英文原版。
一生之敌
分数:⭐️⭐️⭐️⭐️⭐️
一本有关「内阻力」的书。
全书分为定义内阻力、对抗内阻力和超越内阻力三个部分,把书本要讲的概念写得很清楚。每部分有多个篇目,每篇的长度都很短,读起来不费力。阐述或许不算详尽,但观念传达得很到位。值得一读。
第一次给书打五颗星,真的很喜欢这本小小的书,是为数不多的,让我读完之后迫不及待想要到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后再读一遍的书。
这本书中让我有启发的观点不少,你可以在这期周刊的余下部分读到。
🔍
看似一针见血的评价者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读《我们为什么爱饮料》这本书之前,看到豆瓣上有网友这样评价:讲饮料居然没有讲到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
以下是我发现的,这本书中讲到了可口可乐的页码:
- P176,作者在讲可口可乐之前,写了这样一句话「注意听!我要讲到可口可乐的成分了!」1
- P216,作者再次提到可口可乐
- P271,作者讲到了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企业的实力、宣传等相关内容
做出这番评价的原因难道只是作者没有把「可口可乐」四个字写在目录里吗?如果作者只提了一次,那么漏看了是很正常的,我自己在读的时候也有很多内容是跳读的,但光是我记下来的页码就有三处。
每当我看见、读到或者听说有人很严厉,总是能挑出别人的错误,给出自己的评价,让人很害怕,我都忍不住翻白眼,其中就有这一部分原因。我不认为一个人总是能挑出别人的错误,除非真的很厉害;如果没那么厉害还总是挑错,那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承认我自己以前就是一个不懂装懂到自己都信了的人,也喜欢这样泼人冷水,我也不觉得我能完全改掉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当有人对某人某事做出看似尖锐的负面评价时,请抛掉一切滤镜好好想想,这个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当你发现自己在批评别人,那很可能就是内阻力在作祟。当我们看到别人开始活出真实的自我,而自己却做不到时,那是足以让我们发疯的。
——《一生之敌》
当然,也有可能是,那个评论者本来想说「百事可乐」,但是说成了「可口可乐」。¯_(ツ)_/¯
用能量等级代替优先级
我在去年八月份写过一篇《更适合 P 人的效率方法论》(现在读起来稍显稚嫩),其中我就花了很多笔墨论述「为什么设定优先级是时间管理不成功的罪魁祸首」。在少数派上的这篇文章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
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方法是完全从任务出发,并且想到「紧急」「优先」这些词会容易让我引起焦虑,甚至会给我一种所有任务都很急的假象,容易让我进入身心疲惫(burnout)的状态。
虽然 MBTI 并不准确,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这篇文章的作者作为「J 人」也和我这个「P 人」一样不认可任务优先级对个人任务管理的作用,可见这个观点还是适用于不少人的。
与我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给出了很有启发的解决方案——划分能量优先级。
比起以任务为中心,以自我,也就是以任务的执行者为中心,或许更好。在能量状态不同的时间段里,做不同事请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作者将不同类型的事项划分为不同的能量等级:
E1(驾轻就熟,基本不用额外思考)、E2(需要一定程度的精力)和 E3 (最耗费脑力)
我的话,也分成了三个能量等级,分别是「轻松愉快」「扩张拉伸」和「战胜内阻力」。不过,这个方法究竟如何,还要试过才知道。我打算下周进行一次复盘,到时候也会在周刊里分享体验。
内阻力与 X
周二的晚上,我刚下班,躺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想动,有一股不安的感受涌上心头,我意识到这种感觉非常熟悉,但我却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我写下了《用文字埋葬自己》,试图搞明白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究竟是什么。
读完《一生之敌》这本书,我对那种被我称作 X 的负面情绪有了新的理解。尽管有些不人道且不专业页,但书里有两句话是这么写的:
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跟投入工作是对立的。
内阻力还会转换为临床疾病、抑郁、攻击性、功能障碍。
我搞不明白那种感受到底是什么,所以读到抑郁症患者的自述时我会担心自己有精神疾病,读到内阻力有关的内容的时候又责备自己在装病以逃避梦想。
如论如何,感受是真实的,既然解决不了,那就用最积极的态度看待它吧——那只是某种内阻力,不是某种寄居在你身体里的怪物或疾病,你甚至不需要鼓起勇气,你只需要做出选择就能战胜它。
📒
《一生之敌》
献身于个人感召的艺术家便已是志愿选择了地狱。在此期间,孤立、拒绝、自我怀疑、绝望、嘲笑、蔑视和羞辱就是他每日的食粮。
除了爱,出于任何其他原因而从事艺术创作,都是卖淫。
冒牌的创新者总是极度自信,而真正的那位却心虚得要命。
布莱兹·帕斯卡尔《思想录》
Tout le malheur des hommes vient d’une seule chose, qui est de ne savoir pas demeurer en repos, dans une chambre.
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他们无法安静地独自待在房间里。
🐈
最后,猫猫。
很明显有人没有「注意听」 ↩︎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