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阅读 稻草人周刊 的第 1 期,我会在这里分享最近的有意思的事情、思考、阅读和体会,总之是一些篇幅较短还不足以成文,但的确让自己有所收获的内容。
每期稻草人周刊大概会分为三个内容:
- 🏃 - 最近在做的一些事情
- 🤔 - 最近读的书,和一些零碎的想法
- 📒 - 有意思的文章、播客、视频的摘录
🏃
大概是今年三四月的时候,因为想要学习游戏开发联系了 Zeee,得到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可惜总是拖延,一直没有开始自己的第一个游戏项目。
最近又收到了 Zeee 的回信,简而言之,他让我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先用纸张做一个简单的游戏吧!
刚好书桌上放着之前学占星用的占星骰子,于是就以此为出发点做了一个简单的带有占星和宇宙元素的填格子游戏(大概花了半天时间)。我把游戏规则整理到了 Notion 上。
周末就趁着做兼职的时间找同事和一些朋友试玩了一下,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桌游的朋友说他觉得很有意思。玩下来之后发现这个游戏靠运气的成分还是挺大的,虽然可以通过「移动太阳月亮」和「在关键时刻打出手牌」等方法来控制局面,但可操作的空间还是比较小。有的时候对方玩家掷两次骰子就占了十几个格子,自己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只有一两个。
如果只是朋友间娱乐的话,这样的随机性其实还真挺有意思,上一秒对方还在得意自己运气非凡,下一秒自己就抽到一张「樱桃炸弹」…… 我发现「未知」和「随机」似乎占了游戏趣味性的很大一部分。
虽然随机性很强,但玩家每回合能作出的选择还是有的,比如要选择掷骰子还是抽牌、抽牌之后要直接打出还是留下,至少参与感很强。(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似乎有很多让人上瘾的桌游都是这样设计的?)
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一局游戏要玩很久,一直在占格子和拆格子,就很难在某个时候把格子填满然后判定结束(于是加入了一张可以判定游戏结束的事件牌,但是保守起见设置成了掷骰子得到「冥王星」才能结束,影响微乎其微吧)——现在想起来,我和我的朋友好像还没有完整地玩过一局游戏…… 游戏本身很难结束,添加额外的事件可能会让游戏意外地结束,或许可以增加其他的机制,但可能会让游戏太复杂——总之有点难把握。
我设计的第一个游戏大概就是这样了,不知道你觉得如何呢?
🤔
理解概念时,第二门语言带来的影响
今年试着读了几本英文书,第一本应该是 John Walker 的 Hacker’s Diet,这本是英文的电子书,似乎没有出版,直接搜索应该能找到官网。
第二本是 Steal Like An Artist,字其实不多,作者自称是 a writer who draws(画画的作家),内容也有些启发性。之后还读了一本叫做 How To Deal With Idiots 的书,书名让人觉得有些傲慢,但读完了一部分之后觉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一些观点确实有意思。
现在正在读 Atomic Habits,也算是我读的第一本纸质的英文书。因为是纸质的,所以会用笔批注;因为是英文的,所以自然会用英文批注。但读后整理的时候,我还是会用中文写笔记,也正是在写笔记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差异。
我一直有尝试践行费曼学习法,也就是把自己读到的、学到的,用自己的话再写一遍。因为大部分输入的内容是中文,所以再用费曼学习法记笔记的时候,难免会和作者用相似的描述,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刻意换成别的表达方式,似乎又显得没必要。
我发现,当我原来在读英文,之后又用中文整理笔记时,我能够非常自然地自己组织语言阐述书中的观点。
或许,要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某个概念,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不一定 100% 有效,但能用另一门语言讲清楚,那大概是真的懂了。
如何处理傻逼
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叫做《How to Deal With Idiots》(如何处理傻逼)。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合理化「认为某人就是傻缺」这种想法。道德似乎认为「没有人应该把另一个人当作傻逼对待」,而作者指出这是双重标准 —— 严格来说,道德应该是平等要求每个人的,但是,道德要求人容忍那些惹自己生气的傻缺,倡导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同时,也就是在纵容傻缺不容忍感到生气的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面对「蠢货」这类存在时,道德既要求我们和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他们,同时又对他们不做这样的要求。
何必这样对自己呢?放下圣母情结吧,你从来都没有必要宽恕任何人。
但是,作者也说,对傻逼发火是不可取的,尝试把「真理」交给他们也是不可取的。当你尝试向傻逼解释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时候,你其实并不能说服他们,原因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
- 对方是系统性地愚蠢(systematically stupid),他不在乎逻辑的连贯性,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和情感。
- 当人认为某人「犯蠢」了时,其实是认为对方的行为不是一个拥有人类智慧的个体应该做出来的事情,但事情到这里就有趣起来了,这个人自己凭什么代表「人类理智」发言呢?很多时候人们跟傻逼的争执,可以被简化为「你不该这样做,不是因为我告诉你不能这样,而是因为比我更高的智慧的存在不容许你的行为」,在换句话说「我说服不了你,但是比我更高的存在告诉你不能这样做」——如果尝试这样和对方“理论”,实际上是在展示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所以应对「傻逼」不能理论,要么远离、直接摊牌,要么说点对方想听的话,模糊地讲故事,也让自己不那么难受。
同时,作者也写道,世界上最大的傻逼就是每个人自己。傻逼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眼里的傻逼。用较为「唯心主义」的话来说,假设有「绝对理智」的存在,祂不会认为任何一个人是「蠢货」,因为祂能看到任何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人会犯蠢,人只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做出了某件特定的事情而已。
但你不是神,所以别强迫自己。
简单来说:
- 放下圣母情结,承认有人就是傻逼
- 不要和傻逼讲理,要么撕破脸皮,要么讲点他爱听的话
- 所有人都是傻逼
无处不在的「四要素」
《Atomic Habits》(原子习惯)里提到,要养成好习惯,或者说改变现有的行为,需要四个基本步骤:cue -> craving -> response -> reward。
所谓 cue 是指那些能触发你行动意愿的信号,craving 是收到这个信号之后的感受和渴望,response 是对感受的回应、是具体的行为,reward 就是行为带来的奖赏。
这让我想到了《78 度的智慧》里,作者对神秘学四元素的描述。火是行动的开始,是点燃欲望的火苗;水是情感,那些支撑着你坚持行动的东西,也可以是想象力和愿景;风代表思维,表示你正为了行动欲望而做出计划和决策;而土,就代表你最后收获的、实在的东西,可以是物质奖励。
是的,习惯养成里的 cue / craving / response / reward 四法则,和神秘学四元素对事物运动的诠释,似乎不谋而合。将两者抽象为一个简单的模型——触发(trigger)、驱动(motivation)、策略(strategy)和结果(outcomes)——似乎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很多人类行为。
比如自己搞砸了某件事情,通过这个模型分析的话,就可以问问自己:
- 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该做这件事情?
- 是不是因为自己并不喜欢这件事情,所以没有足够的内驱力,就没能坚持下来?
- 是不是对问题的反应出了问题,应该换个方法?
- 结果到底哪里令人不满意?
身份认知与习惯养成
养成好习惯似乎不简单。人们会说,做一件事情容易,但要每天都做这件事情就很难。其实不然,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相信自己做不到。
身份和习惯相辅相成。
- 你相信的东西决定了你的行为,如果你相信你是一个注重整洁的人,你大概会每天整理床铺。
- 你重复的行为(习惯)决定了你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锻炼,你大概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运动的人。
《Atomic Habits》的作者认为,改变行为(包括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改变「身份认知」(identity)。我们想要改变行为,其实是为了得到某个结果(outcome),但是,我们通常会直接采取某种方法(process),比如为了多读书,就每天强迫自己读书半个小时。
如果要让自己更好地坚持下来,就不应该太注重过程,放手去做就好了。在一开始,就让自己读一点点书,慢慢体会读书的乐趣,渐渐地,在这个行为重复了数次之后,自己可能会慢慢将自己认知为「一个读书的人」。这个时候,每天都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应该都不在话下。
You don’t want to read. You want to be a reader.
📒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22 期):内容行业的内幕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这就是内容创造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你不能停止工作,也不能重复使用以前的内容,必须保持更新和宣传,紧跟市场的热点,这样才有人来消费你的内容,否则一切就会回到起点。
……
我希望,加入内容行业的人,都能了解这个行业的快餐本质,这里没有积累,只会掏空你。加入的时候,最好就有思想准备自己被消耗光。
Open Source on its own is no alternative to Big Tech - Bert Hubert’s writings
But comparing Open Source to big tech is like comparing an oven to a restaurant. Big tech provides well-supported services, and nowadays runs everything for you in their own data centers. Meanwhile, Open Source is a collection of free/libre software that someone still needs to work on to turn it into (for example) a “workplace as a service”.
把开源和大型科技公司作比,就像是把烤炉比作餐馆。科技公司提供受到良好支持的服务,在他们的数据中心帮你搞定一切。与此同时,开源只有一系列免费/自由软件,你仍然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造出能提供服务的「工作区」。
如何6个月内搞定任何语言?The ULTIMATE 6 Month Plan to Learn Any Language - YouTube
阶段一:
- 能读出你见到的每个单词
- 三岁小孩的语法:找一些入门级的语言教科书,学习最基本的语法
- 五岁小孩的词汇量:读一些写给小孩子看的书 阶段二:
- 找个可以教会你专业知识的语言老师
- 再找一个只是能和你聊天吹水的、你觉得有意思的人聊天
Atomic Habits
True long-term thinking is goal-less thinking.
真正的长期思维是没有目标的思维,当你建立了身份认知之后,你就不需要目标来驱动你去做某件事情了;如果你只是设定目标,当你完成目标之后,你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当你没有完成目标,你会觉得自己还做的不够好,这会限制你的快乐。
所以不要再把你手中的微博、抖音或者手游当作工作时间内的休息手段。走几步里泡杯咖啡或者茶,与同事短暂交流几分钟可能效果会更好。
我在尝试用 Essay 记录一些较短的想法,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访问我的 主页。在每期的稻草人周刊里,我会从本周记录的短想法、记下的笔记里选出一部分内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