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地摆脱学生思维

2024-09-08
6分钟阅读时长

第一次接触到「学生思维」这个词,大概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我超前地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有关职场思维的讨论。当时的我把它与「低情商/高情商」一类的短视频归为一类,以为是谁生造的概念,并没有当一回事。

尽管我现在还没有离开学校,但当我尝试在学校外做些什么的时候,当我在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举止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这个词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什么是学生思维

这个事情谁说了算 ?

我对所谓「学生思维」的第一个理解是:拥有学生思维的人,总是认为最终应该有人来解决问题,有人能够评价一项任务完成得是否正确。

这种思维的产生,大抵是来自学校的社交模式。因为在学校,有一个由教职工和一系列暧昧不清的规则组成的「机器」,它能够判断学生的行为正确与否。问题在于规则本身的模糊,学生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例如玩手机是不对的、看小说是不对的、照镜子是不对的。

学生偶尔也会遇到自己无法通过经验判断行为正误得情况,例如,同样是看小说,那么看英文小说是正确的吗?一方面,这能算做英语学习;另一方面,这确实也算是娱乐。

如果这个学生有胆,去问老师就能解决问题了——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这个权力体系里最有说服力和强制力的存在,一切的正误都由他评判。

由于不清楚具体的规则,所以只能通过经验做出判断,在无法做出判断时,就求助老师得到答案,是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这样的学生进入新的环境,以往的经验就全都失效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找经验比自己丰富的,类似于老师的角色,确认后才觉得安心。

除了「告诉我什么是对的」,还有一种思维是「我觉得这就是对的」。因为习惯了规则的模棱两可,自己在原先的规则下,凭直觉行事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所以,就算进入了新环境,也会认为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就是正确的。

你不能这样做!

这个思维实际上是对「这个事情谁说了算 ?」的延申——因为这件事情有人说了算,所以你不能做这个人没有同意的事情。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模糊的规则的维护者

“啊?你把智能手表带进学校真的可以吗?”

“怎么不行?老师只说了不能玩手机。”

“可是,这也是不行的吧?”

“为什么不行?”

“因为,这也是电子设备啊。”

“你同桌还把数码相机带学校来呢。”

“那不一样吧……”

“又怎么不一样了?”

“就是不一样,我觉得你不能这样做。”

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也不一定明确,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学校以外的不同群体并不会在乎与群体无关的事情,就像卖盖浇饭的老板并不会在乎你带一个冰淇淋过来吃,只要你不把其他店里的饭菜带过来,并且有在他家消费就好。

也因此,一个场所的规则并不会向学校那样包罗万象,只要没影响正常的工作,就没有人会管不该自己管的事情。

我不得不这样做!

前段时间,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人物访谈作业(我至今觉得是成本最高、收获最少的任务),和我一组的同学最终决定去找我们的本科生导师。当时我有其他安排没能到场,就他们描述的,当时的场景大概是:他们告诉导师需要进行一次访谈,并告知了大致内容——导师询问原因——他们回答这是为了一个作业,老师要求的——导师吐槽做这个作业有什么用。

最后导师叫他们把问题用 QQ 发给他,结果对面回复「这些问题不好回答呢。」然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要解释这个行为的问题,我认为把场景置换一下就好了:一个推销员向你推销产品,他在讲完产品的基本功能后,并没有针对你的需求阐述他的产品能给你带来的价值,而是告诉你如果你不买的话,他就完成不了业绩了。想必谁都会觉得烦吧。

这种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关注自身的需求,而非能给对方带来的价值。其来源,自然也是学校里那些不清不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这样的,所以我不得不这样做,我必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哪有时间考虑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呢?而且,大多数人都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当然,我不是批评,如果换做我,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大概也会说出那些话。我只是针对问题本身做出阐述。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过度在乎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是因为自己认为遵守规则就会有人帮自己解决问题,或者遵守规则就能避免问题发生。即使遵守规则导致了其他问题,也不得不继续,因为不遵守规则自己就会感到迷茫。这似乎就是学生思维了。

但实际上规则也是人制定的,而这些制定规则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不过大家都会披上「专业、正式、严谨」的外皮,以防止有人质疑自己的工作,也让规则本身看起来容易接受

如果意识到老师也只是在装作擅长他的工作,敬畏感就会降低几分。同样,世界上大多数都是装大人的小孩。

不过,要「幻灭」也不是听人说说就能真实感受到的,所以,如果真要摆脱这种幻觉,不妨加入真正的草台班子试试吧。

我在某个兼职的培训阶段,对机构的运行状况不清楚的时候,认为他们是专业、正确、有实力的,所以当时很放心。不过,过了几个月之后,我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某项工作没有评估投入回报比就扔给一个做兼职的学生写方案,最后还得学生婉言提醒上属「这个东西好像没什么做的必要啊……」;所谓的「非常有成长收获」的培训和演讲,实际价值还不如一本书的两行字;各种竞选如同儿戏,竞选者在台上讲,负责人在到处走安排其他事情,还有的在看手机;开会要求一定要带笔记本(大概是学生时代的规则),实际上讲的东西没有一个字值得写下来……

我在参与某个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前,我也认为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特定的流程和专业性的要求,但实际上,所有通知和提议都在一个 QQ 群里单线进行,把某个重要的事项忘记然后过了半年才想起来也是常有的事情。目睹了一些规则改动和活动举办前的工作,我才意识到台前台后这帮人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当然,我并不是在批评任何人——这句话我怎么都说不够。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即使在揭露事实,也是在表达无奈。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一定总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把事情做好就只能装作自己有能力,然后硬着头皮做下去——这就是许多书里讲到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这似乎是在这个系统下获得成就的必经之路

所以,认识到「大家都在装」,然后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也装下去,是摆脱所谓「学生思维」限制的方法。在这个「幻灭」的过程中,个体完成了对规则的祛魅,对陌生人以及领导者的祛魅,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借助别人的眼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