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会带着我的观点下地狱去

我其实一直不愿意让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看到我的博客,因为他们能在我的文章里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我还时常会拿他们当中的一些举例子,如果被看到那还真挺尴尬的;我也会把一些不吐不快的情绪写在这里,尽管我认为我占理,但要是被看到,那我也真的百口莫辩。

我的文章偶尔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作为 INFP 人格,我会在脑海里假象和各种人吵架的情形(以及更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其中的一段幻想的争执,就是关于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我的博客。

我想象,如果有人尝试说服我删掉或者修改我发布的某篇文章,甚至是其中的一段内容,我也会跟他跳脚,指着他的鼻子说:「你是想让我闭嘴吗?1

我能接受有人告诉我「不要在这样的场合说不该说的话」,但我绝对不能接受有人告诉我应该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什么东西。我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试探道德,如果有人指望我在自己的领域里照顾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行为会比让我真的闭嘴还要严重。

写博客的拧巴感

在以前,我对「在博客上有什么不该写?」和「要不要让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知道我的博客?」这两个问题没有想得很明白,以至于会表现得有些扭捏或者说拧巴。

比如,我有着时而严肃时而放肆的「自我审查」心态,我会思考「要是认识我的人读到这些,会不会不太好?」。尤其是在今年的年终总结和一些文章中提及我的某一份兼职时,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真实的,能分辨哪些想法是理性的,我写那些东西就和我讨论其他东西一样,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错。但我会害怕相关人士读到并对我做出评价,甚至找我麻烦。

我也会担忧某些观点会激怒网络上的一些人2,所以一直在写字的时候尽量考虑读者。我知道我的大部分观点并不会让正常人感到厌烦和不快,但措辞经常会引发误解,所以在这方面我很少马虎。

我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自我审查」心态影响了我的表达,仿佛我在敲打键盘的时候,有几个看不见的人正站在我身后盯着我的屏幕看,随时准备发表评价。

只有两个身边的朋友知道并读过我的博客,其中一位是我的高中同学,另一位是大学时认识、但最近不怎么联系的朋友3。他们并不是网站的常客,也不见得多关心我写了什么,我愿意给他们读也是出于某种「信任」,又或者说我觉得比起其他人,我和他们能在思想上有稍微深入一些的交流。

简单来说,我做到了在写作时「看见读者」,但似乎过了火。我有着某种刻在骨子里的不自信和不安感——对于不熟悉、不够信任的人,我没法自如地表达自己而不在乎别的东西。

写博客和做内容的区别

适度的「自我审查」当然有必要:

  1. 保证观点清晰,尽可能不让读者误解自己的意思
  2. 保证句意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匹配,不让词句被写下来之后就变了味

考虑到写作目的、受众和发布的平台,创作者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更严格的自我审查。如果在公共平台发布内容,也就是「非独立」的内容平台,比如 Bilibili 等视频平台、小宇宙等播客平台、少数派等文字内容平台,就需要注意有什么东西不能发出来。

不是说因为受到相关部门监管才需要注意言论,而是因为在公共平台发布内容需要考虑公众影响。你当然可以在自己完全独立的博客上写点胡说八道的话,但发表在公共平台并传播之后,你就需要为自己毫无根据的观点负责了。

写博客和在公共平台发布内容,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话是说给自己和自己网站的访客听的,还是摆明了想写给大众看的

在自己的独立博客上写东西时,应该有更大的自由。不是说不需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而是说,在博客上写东西应该和「和另一个人(朋友也好、偶遇的陌生人也好)聊天对谈」一样自在,而不是和「在讲台上发表演讲」一样严肃。

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

前几天逛书店的时候,在某个不起眼的书架上发现一本好厚的书,叫做《在地狱阅览室里》,书被分在「拉美文学」的类别里。我不在乎文学也不关心书有多厚,但一翻开书我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人味儿」。

书腰上写着这样的文字:

对喜欢的作家,献上全部的爱,对讨厌的作家,火力全开,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最贪婪的读者、最忠诚的朋友、最无情的书评人

我只简单读了其中的两三篇文章,这已经足够让我窥探作者观点和表达方式的冰山一角。

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很吸引我,叫《关于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几点建议》。读过之后就会发现,作者给出的建议其实完全不能说服任何人,你只能选择接受或者反对。他的文字透露出一种「我不愿意花时间给无知者解释我的观点」的傲慢和鲜明个性。

4)…… 但凡对自己的作品稍微有点鉴赏力的短篇小说家,就永远不会读塞拉或者温布拉尔,他确实会读科塔萨尔和比奥伊·卡萨雷斯,但绝对不会读塞拉和温布拉尔。

5)我再重复一遍,以防没说清楚:塞拉和温布拉尔,这两个名字想都不要想。

所谓的「对喜欢的作家,献上全部的爱」,在后文很快有了体现:

9)事实中的事实是,对于埃德加·爱伦·坡,我们所有人永远都读不够。

10)请回想第九点,请回想并深思,现在还来得及,应当思考第九点,有可能的话,应当跪着思考。

读完过后,我能感受到作者透过纸面向我袭来的自信——那家伙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算我有几万种不赞同的理由,那也是因为我智不如人,他一定有这么说的原因,

这种情感当然是不理智的,倘若你也有这样的自信,你说不定会大喊「你以为你比我聪明吗?尽说些没来头的屁话。我觉得爱伦·坡完全被高估了。」

尽管这两种观点都没能做到完全阐述,但无疑观点鲜明。

写文章弯弯绕绕,想把事情讲清楚,让所有人听懂,同时为了保证不被误解,又加上各种修辞,反而让观点变得模糊起来了。

网上有不少人的文章读起来都是「一个味」,可能就是过度追求「严谨」的产物。我也常常落入这样的陷阱,到现在也不能完全避免。

爱憎分明的观点阐述,或许才写博客时需要的?

哦等等,让我换句话说:

爱憎分明的观点阐述,才是写博客需要的。

阐述完整与观点鲜明

就像经济学里说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如果要追求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就难免牺牲社会公平;如果要保证所有人的福利,就难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转。「严谨」和「个性」也是如此。

如果写文章动辄三四千字,但翻来覆去说的都是那么一两件事情,要么就是写作技能待打磨,要么就是写得太「严谨」了。

假设「写作技能」不变,一个经常写文章的作者如果要追求「严谨」和「易懂」(也就是「阐述完全」),就必然会用更多的笔墨解释简单的概念,写更多的字来保证读者理解正确。

在「阐述完全」的文章里,读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新概念」或者「重复阅读他们已经理解的概念」上,花了不必要的时间看作者怎么「叠甲」。品味作者独特观点的时间就变少了。

这个二元对立的另一端是「观点鲜明」。前面提到的那篇《关于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几点建议》很短,但信息密度很大,比你读完这篇三千字的文章收益大多了(前提是你赞同那些观点)。

观点鲜明的坏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还可能招来憎恨。但好处是,真正喜欢你、赞同你的人会更愿意读你写的东西,而且你也拥有了更多的「AI 不可替代性」——说老实话,严谨完全和逻辑清晰的论述很简单,AI 做得甚至比大多数人好;写严谨的文章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写博客写什么

如今的我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大概可以对博客写作提出几点建议了。4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博客不是为了严肃学习的,倘若他们真的有那样的需求,找一本好书来读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在网上读某个自以为是的陌生人写的垃圾文章。

从写作者,也就是自己的角度思考,博客应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有感触的东西」。写作是为了满足自我外化的需求,而不是完成作业。

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博客应该写「别人愿意读的东西」。这就不太好把握了,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什么东西都有人愿意看。你可以想想看你愿意让什么样的人读自己的文章。如果你认为写博客不是给别人看的,那不管别人也没问题。

你也可以把自己当作读者来思考。当你在读别人的博客时,你希望读到什么样的内容,你读到什么样的内容会觉得无聊。比如我想要读到真实的经历和体会,就算是抱怨也会觉得有趣,我还想要读到个性十足的观点,让我认识到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么,我自己在写作时,也会尝试往这个方向走。

这算是一种「吸引力法则」。你在读博客时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博客,忽略那些让自己觉得无聊的内容;你在写博客时也写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些喜欢这样的内容的人也会来读你的博客。就这样,有着相同喜好的人就聚集在了一起。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吸引的

总而言之,写博客就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想读到的,就可以了。如果你逛别人的博客时也喜欢读阐述完全的文章,那自己这么写也是极好的

写博客不写什么

其实回答了「写什么」,就回答了「不写什么」。但我自己也会思考「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不应该写的?」,那么这里就送上《在地狱阅览室里》里的一句话:

我对审查和自我审查持反对态度。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像阿尔卡埃乌斯说过的那样:如果你主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就要准备好不想听什么却不得不听什么。

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博客不能写的东西,就是「你不想读到的东西」。从个体的自由言论来讲,只要不跨越红线,都是看自己的喜好。


作为 2025 年除年终总结之外的第一篇文章,这是极好的开头。希望接下来的博客写作中,我能更自如地表达观点,避免过度阐释。也希望我的小小感悟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1. 是的,我们 INFP 在自己的想象里就是这么凶 ↩︎

  2. 倒不是怕被打,已经被打过几次了🤷 ↩︎

  3. 有意思的是,我现在才发现,这两个愿意读我博客的、我也愿意让他们读的人,都是 INFJ ↩︎

  4. 这句话是在模仿《关于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几点建议》的开头「如今我已经到了四十岁,可以对短篇小说写作艺术提出几点建议了」,但其实写下这句话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那个底气哈哈哈哈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