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兴许有些自大,不过我可没说写作灵感一定是好的写作灵感(当然也不坏)。事实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有另外两个期待被写成文字的想法,我的盒子里也还有好几张想法卡片等待我继续开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两个小时,我刚写完一篇小说。
兴许是年轻气盛,表达欲很旺盛,再加上自己是双子座,想说的话几乎停不下来(也有可能是闲的😜)。然而自己社交能力欠缺,所以表达欲几乎都释放在了别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写作。
不过,表达欲是一回事,写作灵感又是另外一回事。最近,一位访客问我是如何每天都有这么多想法的,我其实不太知道怎么回答,思考过后,我决定还是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写作灵感这事。
灵感与汗水
爱迪生说了什么我就不复述了,在本文的开头,我想先声明:获取灵感和想法并不代表一定能做出什么事情来,一个想法的好坏也必然要通过行动来检验。本文的题目叫做《如何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灵感》,而不是《如何成为高产的作家》,「获得很多想法」与「保持高产出」之间有一道鸿沟,「写作爱好者」和「作家」之间也有一道鸿沟。
本人不是作家,也没有能力保持高质量的频繁产出,所以我只能讨论前者,也就是如何获得灵感。
灵感与洞察
《饥荒联机版》最近的更新中包含了一些人物的「技能树」,解锁某个技能需要消耗名为「洞察」的点数,原名叫做 Insight。技能的解锁可以被视作获得了新的想法,而解锁之后在游戏中运用这个技能可以被视作实践想法,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玩家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洞察」。
洞察显然是灵感的来源之一。我记得工作时的一次自我介绍,我说自己是一个话不多但眼尖的人,这样的描述显然太过宽泛,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我想我可以在这里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原谅我又要绕一下弯子。我的一个摩羯座朋友说他发现到土象星座似乎都很喜欢观察别人,而我的月亮和上升都在处女座,也是土象,我确实经常这么做。不管是否属实,也不管这个结论在占星中有没有依据,这位朋友确实通过观察得出了结论,哪怕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初步的结论。如果她想,她也可以就这个结论写一篇文章,散文、议论、小说均可。
我认为这就是「洞察」——观察到某种现象和规律,然后总结成用文字表述的简单想法。拥有了洞察之后,就可以将这样的洞察加工或者与其他的想法组合,写成一篇文章,甚者,可以用来创造任何适宜的新东西。
基于洞察的创作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人们观察到鸟类飞行时用到了翅膀,于是得出初步结论,认为鸟能飞靠的就是翅膀,于是有工程师开始研究鸟类的翅膀,并通过实践检验,最终造出了飞机。这一过程的描述不太准确,因为我并不了解科学史,但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如果通过洞察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结论,顺着这个想法去探索,你就能创造出一些东西。
灵感的时效性
我有很多想法分散在新的和旧的笔记软件里,也有很多夹在一些书和本子里,我的桌面上也摆着一个盒子,装满了写着灵感的便签。然而,我并不能随意拿出其中一个就开始写长篇大论。我不得不承认,这些想法的大多数都已经死了,它们只是被放在停尸房里。
为什么灵感会有时效性呢?可能是因为大部分想法都极其依赖「语境」或者「上下文」,也就是英文里的 context。你在外游玩产生的想法,等你回到家再看时,兴许就变了味,甚至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这样想。
前面讲到,灵感和想法都是洞察,等你忘记让你产生洞察的现象和规律是什么,这个洞察也就失去意义了。
这么讲还是有些抽象,我举个例子吧。在我那些散落各处的灵感当中,其中有一张便签写着「数据与过度拟合」,我看到他的时候是一头雾水。如果我努力回想,我能模糊地想起来当时为什么写下它——当时的我痴迷于量化生活,统计各种数据,后来偶然发现了「过度拟合」这个概念,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有效,后来,当我看到一些博主分享自己的统计图表时也会产生类似的质疑。
我当时的洞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不需要精细的量化,至少没有精细到需要做那么多图表;用各种太多图表量化自己生活的人,极有可能都陷入了『过度拟合』的陷阱」。
这么看来,灵感曾经擦出的火花被忘记,有可能是因为记录时不够细致,丢失了很多上下文信息,但实际上,记录这些上下文信息极其繁琐,会让记录变得痛苦。而且,就算我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我现在也无法沿着这个洞察探索下去,创作出什么东西来了,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自我量化」了,这个灵感原先的语境已经离我太远。
除非是非常严肃的学科写作,一般的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都极其依赖情境下写作者自身的感受。如果对一件事情早已没了感触,就写不出什么吸引人的文章了,因为作者连自己都吸引不了。
灵感与身体状态
CC 的数字花园这个博客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浴中奇思:想象力解限》,我也有幸经历过博主所描述的、类似的体验。在 Cal Newport 的《数字极简》一书中,作者论述了散步的好处。散步和沐浴,都是身体极度放松,注意力发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容易迸发出平时不会注意到的想法。
创意工作者(如果你愿意这么定义自己的话)比一般人更需要戒掉短视频,那些快速剥夺你注意力,然后再迅速消失,让你的大脑一直保持高度活跃却不能让你收获什么的东西,是一定要远离的。
你可以尝试对比散步或沐浴,与消费短视频内容时的大脑状态,在哪种状态下更容易突发奇想,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我在正念冥想的时候大脑也会不受控地蹦出一些想法来(虽然这看起来与冥想的目的相反,但我的确达到了整理思绪和平静下来的目的)。
或许,你可以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关掉电子设备,耳机也不要带,就走出家门,什么也不做,回到最自然的状态里去,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改变。
灵感与消费
看过的视频不少,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却不多。好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能想起一条很受用的句子:
Always create more than you consume.
意思是说「你创造的一定要比你消费的多」。
今天还听了一期播客,是 Think Like A Game Designer 这档节目的最新一期,讲的内容其实和游戏设计关系不大,主要是讲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和管理痛苦。播客主和嘉宾认为,让自己保持忙碌是很简单的,像回复电子邮件,就能消耗自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然而这种最简单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做有用的事情是很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个体会下意识地回避,用最简单的工作填充自己的一天,甚至想要逃避,泄气之后拿起手机就看了几个小时。
刻意保持忙碌甚至不如什么也不做。刻意的忙其实和刷短视频不停下来一样,只是让某个东西一直占据自己的注意力。在注意力被不间断占用的情况下,你很难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摄取内容与消费内容有区别。认真地读完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是摄取,你把原本写在书里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获得灵感;漫无目的地刷短视频是消费,你只是让一些东西暂时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仅此而已,你不一定能得到什么。
你可以消费,但前提是你创造的更多。如果你还创造不了什么,那就去摄取。
灵感与消费主义
我读过的很多创意工作者写的书,都不约而同地批判「消费主义」。Steven Pressfield 在《一生之敌》里这样这样做了,Austin Kleon 在《Steal Like An Artist》里这样做了……
兴许有些悲壮,但许多艺术家和创作者认为创造是痛苦的,而选择消费主义,就是允许一些不重要也没什么用的小东西,给自己带来快乐。到商店里给自己买个小玩意就开心了,还用谈什么创作和理想呢?
你大概不会走上一条艺术之路,但减少消费主义行为大概真的能帮你获得更多的灵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成天买东西、玩东西,写出来的东西兴许就只能是「揽物日志」这个系列下的那种文章了——挺好的,很快乐,但我只能把它称作「分享」,而不能称作「写作」。
通过消费主义,你获得的不是写作灵感,只是金钱换来的快乐。这没什么不好,但不要让它占用你太多的时间。
灵感的去仪式化
灵感似乎是个很高大上的词,这样的印象并不利于创作。你很有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点子,但你觉得它配不上「灵感」这个名字。
灵感在英文里是 Inspiration,这个词的另一个形式很常见,人们经常会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说这样的话:I’m inspired。意思是说「我大受启发!」。灵感兴许就是受到启示的感觉。当你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或者说获得了洞察,你就获得了灵感,就算它好像没有那么好,但作品并不是用好坏来衡量的。写作者实际上是表达者(艺术家兴许也一样),只要你的作品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创作的过程就是成功的,结果的成功与否就另当别论了。
在《论仪式感》中,我提到了如何利用仪式感坚持写作。
仪式感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阻碍,如果将一件事情过度神圣化了,可能会让自己认为这件事情很难、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才能做好,而自己也必须要做好,这就会给行动增设无形的门槛。这样的话,又需要去仪式化。
若是把仪式感的强弱,想象成轴或者光谱,就比较好理解了,把握好度才是关键。不过,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因为仪式感并不是一维的——对写作来说,想到了一个文章点子并写下第一行字,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而坚持每天写作,相信写作是一件每天都能做的平常小事,又是另一种仪式感。
简单来说,如果你想要坚持做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不妨试着认为地加入并保持一些仪式感;如果你发觉正是某种仪式感,让你觉得做这件事情太难,不妨试着改变认知,或者坚持做下去,在重复中去掉这种仪式感。
感到迷茫和不清晰的时候,直接去做兴许是最佳的行动。对写作保持敬畏,但也不要认为写作有什么大不了的。
灵感与完美主义
我常常发现,自己产生了一个写作想法之后,会不断地告诉自己「等等再写吧,之后兴许能写得更好」。我总是希望积累了更多相关的经验之后再写,因为那时的我更熟悉我要写的内容,写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更好。
但如果只根据经验和熟悉的程度来判断一个想法值不值得写,或许就永远也写不了。如果经验更多、更老练就是更好的,那么明天、下周、下个月、明年永远都是更好的时机。
需要意识到的是,写作是对当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真实反映,如果一直坚持写作,就能根据时间线看到自己思想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况且,如果自己不是职业作家,写作就是纯粹的表达,没有好坏之分,所以不需要让自己总是做到最好,不如做到最真实。
灵感与你自己
灵感应该是产生于自己的想法。洞察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得出的,就算是读了一篇有启发性的文章,那也是因为自己读完之后产生了一定的想法。
如果只是想要复述一遍其他人的内容,那并不算是写作灵感(那代表你是一个好的读者);如果你从别人的内容中得到了启示,让你对另一个话题有了新的认识,或者对同一个话题有了更高的认识,或者你想到了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就是灵感。用有些抽象的话来说,如果你感觉一段内容正在直接与你的灵魂对话,那你就获得了灵感。
我一直认为内向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不擅长关注自己的想法,不习惯解析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妨在观察、阅读、摄取时多问一句「我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