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日写作计划」系列的第一期,从 2024 年 8 月 18 日开始,我会尝试每日撰写一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最近总是在阅读书籍和文章,输入和输出没能形成闭环;另一方面是我希望给自己的阅读增加一些意义,建立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系统。

综上原因,我决定效仿许多人都在做的「每日写作」,在每天清晨,或是晚上,又或是忙碌一天中的零散时间,利用写作找回内心秩序,顺带分享自己的洞见。


未进化的人类大脑

人类的大脑并没有因为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进化,尽管人类每天生活在城市里,我们的大脑却还在用原始世界的生存法则应对他接收到的各种信号。由于周遭世界的发展速度远快于人类的进化速度,差异必然就导致了一些问题。

肥胖

肥胖算得上是一个全球问题。总的来说,如果一个地区没有饥饿问题,那必然会有肥胖问题。充足的粮食供应让人们胃口大开,基本每个人身上都有几处赘肉;不少人都被自己的体重困扰,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有不计其数的高危超重人群,让人不禁疑惑:他们到底是怎么吃掉这么多食物的?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人类还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境下的原始时代。

在那个时候,倘若人类为了保持身材而适当饮食,不把现有的食物全部吃完,或者至少吃到肚子装不下为止,生存几率机会大大降低,因为就算今天有足够的食物,明天就不一定有了。因此,人类学会了储存脂肪。

当然,说是「学会」,其实不太准确。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当时的情景可能是更随机的,与自然选择有关的,就像这样:

小黄发现了一棵果树,他摘了几颗吃掉,觉得饱了,于是离开了。第二天,他又来到这棵果树下寻找食物,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剩下。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终于有一天,小黄饿死了。

小方发现了一棵果树,他把自己能摘到的、能吃下的全部吃掉了,吃得肚皮快要撑破了才离开。第二天,他又来到这棵果树下,尽管他也没能找到食物,但他昨天吃得很饱,足以支撑他不进食再撑一天。由于小方懂得储存热量,所以他饿死的几率要低得多。

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基因层面。小方因为「基因突变」,他的基因使得他在面对食物时会产生比常人更多的「多巴胺」,使得他更渴望食物。

由于小方的基因使得他更容易生存,因此也更具有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生存概率和繁殖机会是相关的,所以,基因更具优势的小方有更多的机会传递自己的基因。于是,好多好多年之后,所有人类都因为小方的基因变得渴望食物。

尽管饥饿在许多地区已经不是问题,但摄取尽可能多的热量仍然是人类的本能,这就导致了肥胖问题

我们拥有充足的食物,并且,由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熏陶,我们懂得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以及什么才叫做健康饮食。尽管我们在理性层面懂得什么才算适度,但我们的脑子不会自主地动用理性思考,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它都被情感和本能驱动

大部分的大脑认为,如果肚皮没有被撑破的风险,吃东西就是合理的;而小部分的、理性思考的大脑,在大部分时候没有话语权——最多在吃东西之前谴责一下自己,然后用一套悖论——“不吃东西没力气怎么减肥?”——或者用另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来就是要享受的”——自圆其说。

当然,如果你本身就信奉这种人生态度,我很赞同,我只是在描述那些本来就想要减肥的人,却在没管住嘴时用这句话迷惑自己的情形;同时,我也不是在批评这种人,我只是在描述理智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抗不了本能这种情景。

焦虑

人有多容易感到焦虑,想必大家都有亲身体会,我不必多言。即使我们告诉自己焦虑并不能真正地帮助自己,也往往只能止住一时之痒,我们仍然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焦虑。

这是因为,大脑认为焦虑这种负面情绪是有帮助的,更具体地来说,焦虑是一种大脑采用的、有利于生存的机制。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原始人在何时会感到焦虑等其他负面情绪:食物不够吃了、敌人要来进攻了、自己做了蠢事导致自己可能会被赶出部落、进入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眼前就是一头虎视眈眈的野兽。

没错,现代人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大脑所采用的应对机制,其实和原始人面对一头狮子时没有太多区别。

面对野兽、敌人等外部威胁时,原始人会产生负面情绪,以更专注地应对危险。在威胁消除之前,吃东西、繁殖和睡觉都不重要。毕竟,和生存比起来,那些都是小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焦虑甚至抑郁时,食欲和性欲会减退,入睡会变得困难

因为大脑认为我们面临危险,所以吃不好睡不好。大脑一定要等到危机解除之后才肯停止负面情绪,因为它认为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尽管理智认为并非如此。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往往要比一两天找不到食物要长得多,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年人还车贷房贷的压力,随便哪一个都得持续至少三年的时间。

现代人的压力比原始人的更长,倘若大脑一直给予我们负面情绪,长期影响我们基本的生命活动,必然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尽管我们明白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就算不解决也不会关乎生死存亡,但大脑仍然固执地认为等待我们的是和死亡一样可怕的东西

注意力涣散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还没有适应需要专注的学习环境之前,往往会显得十分活泼好动,于是很多缺少常识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有「多动症」,甚至寻求医师的帮助。

事实上,小孩子还不能熟练地动用理性思考,以此来抑制部分本能和情绪。同时,人的「多巴胺」是有活性的,这个活性大概每 10 年下降 10%。小孩子和青少年正处于多巴胺活性高的年龄,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其实也更激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的爱情往往刻骨铭心,而老年人似乎对这些话题不太感兴趣。

总的来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处于一个事事都能引发自己兴趣的阶段。如果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注意力就很容易转移。

灵活的注意力、对环境的觉察力,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非常重要,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世界,时刻注意周边环境是否有危及生命的存在,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沉迷在某件事情里,忽视了周遭的环境,就有可能被突然出现的猛兽或者敌人袭击。也因此,那些注意力更加涣散的人活了下来,他们的基因也因此保留。

对我们大脑而言,灵活的注意力是一件好事

现代人有很多任务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而我们却天生对周边环境的信号十分敏感。再加上能诱惑我们转移注意力的因素随处可见——手机、旁边同学正在议论的八卦、同事新买的小玩意、从另一边飘过来的饭菜的香味、来源不明的奇怪声响等等——这些因素和本能使得我们很难完全专注地完成某件事情。

你可能会说,就算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只要我有足够的意志力,就能够专注。这话没错,但也不完全对。

我们可以把大脑当作一台设备,任何任务的运行都需要占据「内存」,或者说「心智宽带」。当我们觉察到有这些因素存在,并且打算动用意志力来让自己保持专注时,我们就会新建一个「进程」,让它在后台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转移注意力」。不断提醒的行为,也会占用我们的「心智宽带」,继而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学过与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知识,你会知道,CPU 在进程之间进行切换时需要进行上下文(context)切换,这个上下文包括程序的指令和数据等必要的运行环境信息,这一过程非常消耗时间,甚至计算机花在进程切换上的时间比实际执行程序的时间还要长。对于人脑而言,这个上下文就是注意力

人脑在几件事情之间转移注意力时,会出现注意力残留现象,即从事项 A 转移到事项 B ,刚开始做 B 的那一段时间里,大脑里还在模糊地想着有关 A 的事情

如果同时进行几件事情,或者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其他吸引注意力的因素,大脑就需要频繁地转移注意力,这种残留现象也会更频繁、影响更大,会降低总体的工作效率。

可见,注意力涣散不仅是人类本能,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把事情做好。

和你的大脑上演一场勇者斗恶龙

在《认知觉醒》里,作者把人的大脑分为三层:本能、情绪和理智。

作者认为,本能和情绪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上早就存在的古老产物,它们掌控人类的时间更长,更易用;而人类真正地获得理智的时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从某个层面来说它更高级、很强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很弱小,还无法和本能以及情绪匹敌。

很显然,弱小的理智其实更能在发展迅速、变化多端的现代社会里帮助个人获得成功(无论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而本能和情绪一直在试图将我们拽回那个原始人的思维里,将我们引向诸如肥胖、焦虑和注意力涣散的陷阱里。

很多时候,意志力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的根因很可能是人类的天性。要获得成功就需要逆人性,这句话说得不假。

要逆人性,也就是与本能作对,将情绪控制,只靠手无缚鸡之力的理智,确实有一些「勇者斗恶龙」的画面感——手拿宝剑和盾牌的勇者,面对无论是从年龄、体型还是力量上,都要比他大几十倍的恶龙。

这么看的话,与本能和情绪对抗的行为似乎有些不自量力,毕竟本能和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后台运行,而调用理智却需要耗费意志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劳累之后不想动脑子的情况,这个时候就算是和朋友出去玩,也不想参与「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样的智力游戏,看电影和唱 K 似乎是许多人的首选。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一篇故事,但我记不清出处,只是依稀记得一些关键情节。大概就是主角要和某个能够清除记忆的怪物对抗,敌人在逃杀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断地删除他的记忆,给了他莫大的挑战,但他学会了在记忆消失之前把关键的信息写在纸条上留给失去记忆之后的自己,最终他获得了胜利。

如果把这个故事里主角时常断线的记忆当作我们的「理智大脑」,把那个怪物当作「本能和情绪」,我们就能获得些许启发。我们可以利用理智活跃的时间,创造一些外在的工具,以此约束我们的本能和情绪

这种「外在的工具」,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例如,我们的本能阻止我们从床上起来,即使我们已经睡够了七八个小时;倘若此前的理智让我们把闹钟放在离床很远的地方,我们就不得不起床关掉闹钟。应对同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采用光闹钟,在起床时间点亮灯光,让我们的身体意识到白天到来,顺应本能来达到目的

如果想要减肥,就可以在减肥意志高昂的时候购入各种健康的食材,同时拒绝购买任何精制糖类和其他零食。这样,即使是在深夜感到饥饿时,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零食,不得不啃生菜叶子充饥(我当然知道你可以点外卖,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如果想改善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可以在一个较为轻松的时间段,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调整,移除一些吸引注意力的因素。也可以通过冥想等练习,训练自己对注意力的掌控。

预先设置好一些机制,制造出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从而减少情绪和本能占据上风的情况,是一种可以采取的策略。

这种合理的控制并非压抑,只要适度并且能达到效果即可。如果发现自己状态不对,爆发式的放肆(例如一时的暴饮暴食、偶尔当一次沙发土豆、一个工作日除了摸鱼啥都没干)其实有助于自己调节,不必因为一时打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而自怨自艾。这种爆发之后,能让我们的理智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更好地做出分析,发现自己设置的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这其实能算做一个负向反馈的机制


后记

第一次「每日写作计划」令人意外地写了四千多字,大概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东西想写。不过,以后还是把字数控制在一千左右会比较好,不然整个上午的时间都花在写作上了——能坚持的习惯才是好习惯。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想法都欢迎和我交流。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