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写《简中互联网有自己的猎巫行动》时,不自觉花了不少笔墨讲性少数(其实我没有讲到的是,反过来,不少性少数者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指责某人“恐同”“恐跨”,也能上演一场小型的猎巫)。
抛开具体的例子不谈,我主要想讲的是,「口号」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快速但低效,而且具有误导性。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责怪不少人没有信息辨识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闹出了很多令人气不打一处来的笑话。实际上,反思观点领导者自己,没有多少人能平衡好观点的传播度和传播时的准确性。
我之前举了「可乐之争」这个例子,说百事党和可乐党经常喊口号说对方喜欢的可乐是洁厕灵。可乐之争和「猎巫」的差别在于,可口党和百事党的人数相当,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争执。如果像 Jubilee 的视频 1 一样,把一个喜欢百事可乐的人,和一群喜欢可口可乐的人放在一起,并且相互不知道身份的话,这就比较像猎巫了。
不过比起我要讲的「猎巫」,还差一个条件。在历史上,猎巫不仅仅是找出害群之马那样简单,有不少人因为讨厌自己的妻子、为了惩罚婚前发生性行为的女人,空口无凭地指责某人为女巫,这样其他人就会来惩罚她,把她活活烧死。
如果在那群喜欢可口可乐的人里,小甲不太喜欢小乙的穿着和说话方式,于是指责他喜欢百事可乐,呼吁大家把他赶出去,这就很像「猎巫」了。
简单来说,猎巫就是在自身所处群体有相同的好恶时,因为自己的情绪不能包容某个个体,便口说无凭地指责他触犯了群体的红线,以致对方无法继续在群体中生存下去。
我之前说,《Minecraft》大电影骂声一片,其中混杂的批评这部电影是「政治正确」的声音,行径和「猎巫」一致。所有人都讨厌《Minecraft》大电影,但只有他们因为自身的厌恶情绪,给电影贴上了一个人人喊打的标签,理由是电影里有一个穿粉色衣服的男人和一个他们觉得并不好看的黑人。
为了不让我看起来像个「LGBT 战士」,同时也为了说明这种「猎巫」到底有多常见,我在这篇文章里不会继续谈任何性少数相关的话题。
至此,我还有一点没能说明,那就是,所谓的「口号」和我现在在讲的「猎巫」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历史上的猎巫就源自于一系列口号式的谣言。在猎巫时代,欧洲的各种社会问题突出——饥荒、生育率低,民不聊生。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政府带头造谣。他们指责原本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巫,说她们用魔法让男人不举,帮助女人避孕。他们声称,女巫在深夜会往自己的背上涂抹飞天膏药,然后骑扫把飞到天上参加盛宴,吃小孩和烤肉。
在当时,阻碍生育和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性行为都是罪,再加上,本来小孩就不多,女巫居然还要吃小孩。这当然引起了公众的愤怒。于是,大家就开始猎巫,还想出了各种测试某人是不是女巫的方法,比如,把人五花大绑扔进水里,如果她浮起来,就是女巫,如果沉下去,就是清白的。这些猎巫的方法也成了口号,并作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也能看到女巫和水的关系。
口号就是易于传播,但不能完整解释所传播的概念的模因。在喊口号、践行口号表面所鼓励的行为和态度时,我们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大家在喊口号杀女巫时,不会思考女巫为什么要吃小孩、阻止人类生育,这对女巫有什么好处,只是觉得这可恨,该杀而已。
在这个例子里,猎物的口号是「工具」,其「目的」是转移公众注意力,不让社会矛盾引到政府自己身上。事实上,大部分的「口号」都处于某种目的,比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是为了让提升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但这句口号不会解释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解释,口号的实际作用就只是激励同盟、让中立立场的人对自己的立场有一定了解,反对者不会因为一句口号就改变自己的想法。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我认为中立者在这个关系模式里实际上是人数最多的,他们听到口号,由于缺少解释,极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要么帮助口号提出者实现他们的目的,要么在没有多少正当反对理由的情况下加入反对者的阵营,当然也有可能按兵不动,当戏看。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像宗教,几乎是毫无根据地让人们相信一些事情。但别忘了,数量庞大的宗教信徒也是人,在以前,许多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也都信教。作为现代人,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和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凭什么自大地认为自己的认知高于宗教信徒?任何人都可能被口号驱动。
补充一下之前的定义,猎巫就是利用群体都被同一口号驱动的事实,指责自己厌恶的个体违背了口号所宣扬的内容,使他在群体中无法生存。
不过这里有很 meta 的一个点,猎巫者之所以对某个个体产生厌恶情绪,可能就是因为口号的塑造。只要个体的行为和口号的反面沾边,可能就会因为联想而产生厌恶情绪。
比如,我观察到,我读书时会把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观点视作「口号」,我会去践行书中的思想。问题在于,我也会在看到其他人用「传统」的方法做事时,心生一丝厌恶和轻蔑——“呵,我的方法更好,你们这群庸人,多读点书吧”。
君子论迹不论心,我从来没有因为这种厌恶去真正地指责别人,我也一直告诉自己,别人只是用了不一样的方法,他也能把事情做好。
不过,想象你在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在信奉某一本书里的观点时,他们发现了某个俱乐部成员有不同的看法……
我很喜欢文创产品,我愿意为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概念花更多的钱买单,只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我最喜欢的电子游戏是《饥荒》,我觉得偶尔花 300 块买个手办不算坏事。毕竟,买任何东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开心。
在一些主打文创产品,尤其是明信片、贴纸和手账本这样的纸品的网点里,卖家往往会在包装上下心思。比如,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家店,会在每一个包裹里,放上一小包玫瑰花种子。
好了,进入正题。
我之前在小红书看到过一个做类似文创网店的博主,视频内容是她在给买家打包购买的商品。可以看得出来的她很用心,往包裹里放了一些小纸条、贴纸,最后还用泡沫纸包了好几层。
结果我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条留言:“过度包装”。
我一开始只以为是个人的观点,但在我浏览了数个相似的视频,在评论区也都看到了相似的留言时,我才意识到「过度包装」已经成为了一句「口号」。其中有一个人在有人反驳时,甚至说:“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就是过度包装。怎么过度包装还不让说了?”——他把「过度包装」这个词重复了好几遍,却完全没有解释「过度包装为什么是不对的」。
反对者的理由显然更充足:经常买纸品的都清楚,买来的本子、贴纸要是在运输的时候被压坏了,哪怕只是一个折角,也会觉得心疼的;博主这样包装,既减少了运输时的损坏,买家打开时也会更安心,用掉的材料难道没有发挥作用吗?
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一句蛮不讲理的“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就是过度包装。怎么过度包装还不让说了?”
反对者更能我这个中立者信服,是因为他们阐述了较为完整的理由。喊口号者让我觉得无理取闹,因为他们只是在喊口号,我只能猜测他们的观点——是因为过度包装算是浪费,会破坏环境,所以要反对吗?但怎样的包装才算是「过度包装」?我还是不明白,就算我支持他们的观点,我也不知道我应该反对什么。我想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所以看到有人多裹了两层泡沫纸,就觉得自己需要抵制。
这何尝不是一种「赛博猎巫」?而且和我之前讲的,因为模糊的口号所以对某一事物产生厌恶,然后看到与口号有些许不符的事物就反感,然后开始贴标签,当作女巫,开始攻击。
当 A 看到有人批评过度包装时,他或许了解了一些批评的原因,但显然 A 在喊口号的时候没有传播这些最根本的思想,造成了更多人的误解。于是,有人开始因为看到店家多裹了两层泡沫纸而指责他「过度包装」,就像指责婚前性行为者是「女巫」一样。
和现实中的「猎巫」不同的是,互联网上指责其他人的成本很低,而且,没有人在乎女巫最好到底有没有没杀死,重在掺和罢了。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讨厌「贴标签」行为的原因。不只是因为扣帽子的行为很像「猎巫运动」,也是因为贴标签的人根本不了解「标签」的含义,做出了不全面的评价,同时也误导了更多的人。
-
一个 YouTube 频道,著名的视频系列是「odd man out」,常见的模式是,一群属于 A 群体的人中混进了一个属于 B 群体的人,然后大家要进行讨论、互相提问、观察对方的行为来判断谁是这个「odd man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