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厌蠢症》里,我提到「厌蠢」可以是人性中可爱的一面,对某一事物的极度喜爱和极度厌恶,都是个性的表现,证明自己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可我愈发觉得,倘若这样的情感表现出「偏执」的迹象,或许反映了内心对自我认同的渴望。
偏执狂一览
我朋友圈里的一个网友,经常嘲讽「的地得」不分的人,如下是他的某一条朋友圈原文摘录:
如果你的主页简介是“点进来说明你破防了”那我会无条件拉黑你 如果你的主页简介是“点进来说明你已经深深的破防了”我会先觉得你连的地得都用不对真可怜 然后再拉黑你
我没有批评他的意思,我读完这段话的时候其实觉得很有趣,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这的确是个性的体现,而且也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想起来他上个月发表的内容。
我想说的,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表达对「的地得用不对」的厌恶。上次是在某个群聊里,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的态度很强硬,几乎是到了「连这个都用不对的人,我对他毫无尊敬可言」的程度。
我自己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1,我认为不能用单独一门语言说完或者写完一个完整句子的,都是不尊重语言,除非不用第二门语言就没法达到期望的效果2。
我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把这个厌恶表现得很明显(我甚至在班级群里「重拳出击」);有的同学觉得好玩,还会故意说些话来激怒我。仔细回想当时的感受,我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讨厌某种行为,而只是想要把这种情绪夸张地表达出来。
自我认同危机
简单来说,我和上述偏执狂会在没有人直接惹到自己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厌恶情绪表达出来。隐藏在这样的强硬态度背后的,或许就是名为「自我认同」的东西。
简单来说,我必须让人知道我是偏执狂,否则我就不是我了。
人们谈到死亡的时候,第一层意义是物理死亡,另一层是小我的死亡、自我意识的死亡,是那种「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了」「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了」这样的危机感。
为了对抗这种死亡的危机感,有的人选择了偏执。
我又想到了《老友记》里的剧情,Monica 因为和男生们打赌输掉了自己的公寓,不得不搬到隔壁更小的公寓去。由于习惯了之前住在大公寓,朋友们都到她家玩,搬出去之后,她也经历了一次「自我认同危机」。
Monica 用尽了各种方法,用吹风机把饼干的味道吹到对面,甚至还为男生们准备了色情杂志,就为了让他们愿意来做客。可大家吃完东西聊完天还是到隔壁去了。之后她一天没合眼,购置扫地机、新家具,终于把小公寓布置得很温馨。当她看到朋友们都像以前一样围在自己身边聊天的时候,她才终于安心地睡着了。

Monica 的各种戏剧化的行为,都是为了夺回「女主人」的身份。没有这个身份,她坐立难安。不是为了荣誉,是因为没有这个身份之后,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为从小,就连玩过家家,朋友们也喜欢到她那里玩。
偏执狂的自救
所以,一些偏执狂对你发脾气,可能并非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必须要表现出偏执,才能证明「我是我」。
我在高中时,偏科非常严重,数学连及格都难,但英语常常考年级第一。我那份「中英混杂就是不尊重语言」的偏执,或许就来自这样的身份认同。因为没了「英语」,我就是个普通学生,甚至是差生。我难以想象那样的身份感丢失之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为了强化这种身份,我随时随地都要表现出偏执。
如今我只是自称「语言爱好者」,尽管也有些偏执3,但已经好很多了。究其原因,是我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之所以通过偏执,来强调自己的单一身份,是因为没了这层身份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然而「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不是建立在单一的身份认同上的。试图以单一的身份定义自己的偏执,源自于对自我的其他部分的不清晰。
偏执狂若想要自救,就必须要回答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我是谁?
清楚自己是谁,就能接受没了某一层身份之后的自己。要是我的语言能力突然退化,或者是到某个时代,人们不需要学外语了,我的这层身份就会受到威胁。我当然会感到虚无,但并不会陷入存在主义危机,因为我还是个「爱咖啡的人」「塔罗爱好者」「独立博主」「学生」「手帐爱好者」…… 别人想到的我的时候,并不会只做出单一的评价。
除了多重身份,强大的自我认同,或者说自信,也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人必须能在一切外物消失之后还能认识到「我是我」,才能完全脱离偏执。这可能是很多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东西。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没几个人做得到。和《人类恶疾》这一系列文章的其他观点一样,认识并承认自己「有病」就好,至于要不要改变,就看自己的价值取向。
就像我说的,厌蠢和偏执其实是人性中可爱的一面。如果没对其他人造成困扰,也没妨碍自己的正常生活,那为什么要改呢?
毕竟月亮和上升都落在处女座(笑) ↩︎
比如「苹果头戴式耳机」就很难和现实中的产品联系起来,说 Airpods Max 大家就都懂了。或者,我在《A Librarian Heart》里提到中文里的「图书管理员」和英文里的 Librarian 其实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前者偏重「管理」,有些冷冰冰的。 ↩︎
比如我会向别人不厌其烦地说明「Bonjour」和「Bravo」的正确读法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