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悲壮
许多人在群体对奋斗和吃苦的极力吹捧中失掉了理智,以最能牵动情感的悲壮场面衡量价值,以最令人安心的自虐姿态面对困难和他人的目光,自愿沦为现实的盲人,在自我感动和他人的感动中心安理得地碌碌无为。
然而世界上不缺努力的蠢货。
我无意诋毁任何人的艰苦奋斗。如果你靠着吃苦耐劳的毅力,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最终迎来了自己期望的生活,我非常佩服你,也不得不感叹你的才干过人。如果你有着清晰的目标,清楚你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或者至少明白你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我也真诚祝愿正在努力的你能够收获成功。
我想要批判的,是那些将努力置于谋略之上的思想。努力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努力是不费力就能做到的,而拥有真正的智谋、找到清晰的规划、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实在可怕,需要消耗极大的心力,是不能像努力一样,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做到的。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我无意全盘否定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称为悲壮。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点、技巧,在真正的知识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们特征值求得再熟练,积分积得再复杂,中国的载人飞船也不会因此而顺利上天。
对此种「悲壮」的信仰,数不胜数,无处不在。在举例和展开之前,我想先定义此处的「悲壮」代表的含义。
一种在群体中传播的形象、场面、情感,其令人感动,甚至值得落泪,人们歌颂它的原因是当事人对他所投身的事业作出了极大的牺牲,至少是极大的、令人痛苦的努力。人们感到了当事人的某种「痛苦」,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不怕苦」的精神——「痛苦」是悲;「不怕苦」是壮。
历史上的悲壮事迹,大部分,都是值得歌颂的,这点不可否认。那样的悲壮,往往伴随着伟大事业的建立,伴随着某种或实在或抽象的「贡献」,再拆碎一点,这种贡献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价值」。
然而,在群体中传递的只是简单的观念和情感。最能调动情感的,只是「悲壮」,而不是「价值」。
后者固然存在,人们当然也看得到,但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悲壮」的画面,及其在他们心中唤起的形象。
在现代的很多场景下,这种「悲壮」会让人觉得安心,反之,「悲壮」形象的缺失会让人感到不安。此处的「悲壮」,其含义已经被抽象,并不一定是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而是与之相似的画面感。
譬如,奋发图强的学生让父母和老师安心,只要看到孩子一头扎在书本里,他们就没理由不相信他会大有作为。我的辅导员来查寝时,我正好在赶 DDL,他看到我们都在为学业努力时,我观察到,她露出了一种很微妙的笑容。她大概是感到安心,我只能这样解释。
反例就是,无论学生成绩如何,只要此人和「悲壮」的反面联系起来,就难免让人感到担忧。一个聪明的学生用 30 分钟做完了常人要一个小时做完的事情,此时他的游手好闲会被责怪,他被鼓励去巩固、去预习、去做点更多的事情——总而言之,做点什么比不做好。
在这样的认识下,最关键的结果被忽略了,个人的目标没有被看见。大部分人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后辈,跟随某一领袖,或者是其他具有声望的思想(比如对于考好大学的执念),以此为目标进行悲壮式的努力。
此时,若拥有声望的思想适用于此人,并且这种努力是真实的,那确实是可喜可贺。自然,若这两个条件不被满足,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若拥有声望的思想并不适用于此人,他崇拜着一个假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持续也可能崩塌。若个体没能收获成功,他可以用「自己还做得不够」继续麻痹自己,然后在忙碌中慢慢接受平庸;他也可能经历某种顿悟、偶像的崩塌,或者说「祛魅」,他如何应对这种信仰的突然消失,就全看他的造化了。
若努力不是真实的,悲壮就会变成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可以是对外的,也可以是对内的。对外,让旁观者安心,甚至对自己表达赞美;对内,向自己灌输「我继续做就好了」「我继续下去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的想法,以此来逃避自己真正需要做出的决定,避免「一眼望不到头」的虚无感。
你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思想里,充斥着对「做」的过度崇拜,而且是「努力地做」。关于这种「为了做而做」,我有在《为了做而做的问题在哪?》这篇文章里谈论过。
简单来讲,我想提醒读者的是:很多人把人生的追求托付在了对「悲壮」的信仰上,他们固然付出了实际行动,但结果、价值、目标、自我,从未在他们的考量当中。
是的,我又提到了「自我」这个概念,毕竟,它真的很重要。
若投身的事业能让自己充满激情,自己能够问心无愧、没有犹豫地说出「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啊!」这句话。这样的悲壮,实在令人敬畏。
若是被人推着走,做着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干、该不该干、干了有什么用的事情。这时,若是展现出任何悲壮的色彩,其「悲」的成分就远胜于「壮」。此处的「悲」有两层含义,一是前文提到的「痛苦」,二是近乎于可悲的可怜。
写到这里,我又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心甘情愿地投入事业,哪能算「悲」呢?似乎只有后者才算「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