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听播客时,听《独树不成林》的主播说,自己身边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对自己和他人有种虚假的幻想——穿上运动内衣后,总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的身材,还对自己的身体有不切实际的、自卑的认识,要么太胖了,要么太瘦了,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缺陷上。

我的容貌焦虑

我也会身材焦虑,大概是因为我也胖过。高中毕业时,我的体重在 210 斤以上,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减了 40 斤,之后也没有停止运动习惯。现在,我的体重保持在 150 斤左右(我的身高是 178)。不过我仍然能感受到腰上的赘肉缠在躯体上的不适感。

比起身材,我更焦虑的是穿着。不清楚是不是初中的一个女同学说我没衣品留下的阴影(我现在还记得她的话,其实就说明很多问题了),上了大学,能自己选择穿着之后,我开始近乎着迷地关注自己的穿衣搭配。

现在想想,我在穿衣上的变化几乎可以说是用力过猛了。以前我只穿白 T 搭黑色裤子,身上没有一点花色。今年夏天,我买了一件紫色的花衬衫(上面有花和兔子图案的那种),还配上了一条紫色的领带和紫色的短裤。换季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衣柜里塞满了花衬衫。

秋天刚开始时花了很多时间选衣服,我把穿搭当作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我不喜欢连帽衫加夹克的常见搭配,又害怕自己驾驭不了风衣,所以真的费了好大劲探索自己的风格。

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把衣服穿出去的时候。

我身边有很多友善的朋友,他们能注意到我在穿衣上下的工夫,经常给我积极的反馈。听朋友讨论我的衣服会让我觉得很开心。不过,我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公共空间中,陌生人可能投来的目光

尽管在理性层面我非常清楚,没人在乎我。如果真有人对我的穿着不满,那一定是他不太正常。但我的系统二不能每时每刻在线提醒系统一这个事实1,也没法抑制系统一产生这种感觉。我就是会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竟然可笑地认为,刚从自己身边经过的两个说笑的人,一定是在嘲弄我,怎么会穿一条这么夸张的裤子。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忘记提了一点。我在六月份的时候去染了个头,是挑染的绿色,只是因为我喜欢。同样地,我自己对新发型感到满意,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不错(看到有人睁大了眼睛,一边发出“哇”的惊叹一边看着自己,是真的会觉得高兴),但我们仍会关注路人的神情。

说实话,头上顶着一坨绿色真的很引人注目。

我观察到的陌生人的反应包括但不限于:

  • 正常的,忍不住盯着看
  • 困惑的眼神里带着些许的担忧
  • 藏不往笑脸地盯着我的头看(多半是男人,他们觉得“绿色”放头上就很好笑)
  • 去理发店打理时,没话找话的理发师会说“其实绿色也挺好看的,是吧?”,旁边的理发师也会多看几眼
  • “你这头发有个性啊,可以,可以。”之类的话

不过我对发型倒是没什么焦虑,反而能在观察中收获不少乐趣,大概是习惯了。但我确实很在意发型,出门前都会花时间打理,不然确实会感到不自在。

(好笑的是,一次我因为发色引人注意,在一条路上被两个做推销的拦下)

最不自在的时刻,大概是出门跑步,不得不换上运动裤,而我又没有适合秋冬季的运动上衣,上下身就会很不协调。运动后大汗淋漓,头发也乱了,这个时候就很害怕被人看见。

我也会把焦虑投射2在别人身上。比如,要是有人穿了一件长长的亮紫色卫衣,外面却穿的是一件淡蓝色的牛仔夹克,卫衣还因为袖子太长,露在了夹克外面,我一定会忍不住发表意见的。如果没能控制好,我大概会说出「你一点没有衣品」这样的话。

总而言之,我有不少外表上的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本能和情感,不是简单地改变认知就能解决的

我觉得这有点像「全景监狱」的概念。作为被关在狱房里的犯人,我看不到中央的观察室里有没有人,于是我就会开始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会产生焦虑情绪。

在认知的界限以外

我认为这是需要足够的体验和暴露才能够解决的事情。当我真正地通过探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时,我或许就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了。就像写作和演讲时,当我真实地明白自己要写什么、讲什么,并且相信自己的文字有一点正确性时,我就能自信地表达。

通俗地来讲,对自我的焦虑来源于不自信。这有点像句废话,但要想明白后面的逻辑就很重要。人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不自信,而不自信,实际上是因为不明白「自我」是什么。关于「是什么」,实际上是指建立自我的自洽系统的过程。这个词听起来很绕,但实际上就是说,要彻底摆脱不自信,就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了解自己是什么,「自我」这个概念压根就不存在,那何谈自信?

用「明白」这个词,或许不算准确。因为正如前文所言,这可能并不是通过改变认知就能改变的东西。也就是说,自信与否其实是一种「情感」而非只是理性层面的「逻辑」。要获得真正的自信,不只是要让个体明白,什么是自信以及为什么要自信,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足够的体验和暴露让个体感受到,事实确实如逻辑所言的那样真实

举个例子,小时候长辈讲的道理似乎都在逻辑上说得通,自己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但我相信,大部分成年人,应该有过,在经历过某些事情之后,突然顿悟的体验。只有通过这样的顿悟,才会觉得「哦,原来大人说的都是真的啊」。比如我,若不是见了个别喜欢说大话的人,可能真不会觉得「半罐水响叮当」这句话有多真实,只会觉得那是大人说来让我不要在课堂上讲话的说辞罢了。

你可以把思维,简单(但并不准确)地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系统。大部分的道理和事实,你都能通过理性正确地认知,但这不代表你能够真正地说服你的感性思维。

我在白熊阿丸的《全身都是G点:文化敏感与社会焦虑》下这样评论道:

做兼职时,我能清晰地观察到很多学生上台演讲时,刻在骨子里的不自信(我自己也有,但看别人,尤其是作为类似老师的角色时,要明显很多)。

我们也会提供很多解决方法,比如看观众的头发、衣服而不是眼睛,刻意设计台上的动作提升台风,练稿时着重练习重音和语调。这样固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真正的台风还是和自信有关,不少人能通过多次上台锻炼出自信,但也有不少人过度拘泥于方法论,上台时都在躲避观众的目光,实际上是在逃避“自信”。

也有不少人靠着这样的方法达成了不错的效果,但实际上心里还是虚的。我认为是很多人没有理解“自信”,它不是一个能通过方法和工具直接获取的东西,而是一个需要通过多次体验和暴露锻炼出来的东西。此外,内驱力和实在的内容也很重要。我认为,如果一个人非常了解他要讲什么,并且有强烈的分享欲望,他不需要方法论,就能表现出更高一等的“自信”。

回到“文化自信”的语境,一个人要是非常了解他的文化,并且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不需要拘泥于外部、表层的“如何传承文化”、”要不要抵制外来文化“、”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他甚至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他会从骨子里透露出名为“自信”的东西。

反观,现在的很多文化自信教育其实落入了肤浅的外部方法论,即“为什么要,以及如何获得文化自信”,而那些能够让人真切体会到文化之美的,反而更少。

我认为那些把更多时间花在体验文化上的,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他们也不太可能成为“抵制外来文化”的那一批人。那些做出如此言论的,其实根本不懂自己的文化,也根本没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理性层面上讨论“如何”“为何”,殊不知“自信”是感性层面上的体验和信仰。

所以,给那些自我怀疑、焦虑自卑的人讲道理,说「干嘛管别人怎么想?」「没有人会关注你的!」之类的话,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鼓励对方稍微走出舒适区,去感受和体会一下真实的情况,或许更有用。忘记是在哪里读到的了,但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当有你无法理解和认识的事物出现时,你的理智会告诉你去看一看、尝一尝,亲自感受一下

你或许能说服自己,但你没法说服「自己」——你能很容易地通过改变认知等方式,在理性层面建立逻辑通路,但你的理性(系统二)不总是在线,而且比起感性和本能(系统二),它要弱很多,所以,如果不能让自己在感受层面信服,你就没法真正地说服自己。

思考之后,别忘了去感受

读了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句老话,在我看来,就是在鼓励深度思考之外的真实感受。

有的事情,对于没能切身体会过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理解」这个词其实很狡猾,它可能是感性的,也可能是理性的,有可能两者都是。如果在之前,有人突然跟我讲冥想有什么样的好处,我会说:「听你这么说确实很好,我也没听出什么毛病,但我觉得我不会试的,那听起来不适合我」。我不能打心底地理解「冥想是一个好习惯」这个观点。

当我尝试一两次过后,我发现它真的能让我平静下来。在忙碌了一早上过后,我总是很难在午休之后打起精神来,但如果我在午休时进行 5~15 分钟的冥想,我就没那么容易陷入刷视频和看剧的无意义活动中了。在这个时候,我才能发自内心地说出:「你说得对,冥想确实有很多好处!」

你也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总之,实践、体验、暴露是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若是没有真实的感受,就必须得承认自己的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

当然,感受也有可能会骗人,不过这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内容了。


  1. 系统一(System 1)和系统二(System 2)的说法我是从《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看到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直觉、不费力的思考、快思考(系统一)和理性、需要费力的思考、慢思考(系统二) ↩︎

  2. 投射(Projection)是一个心理学用语,通俗来讲,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投射在其他人身上,并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中。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骂你“你这个样子以后只会孤独终老”,这一言论其实就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很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 ↩︎

  3. 其实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有些问题,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句真理的话,那你要怎样设计实验来检验它呢?就算你能够检验,但在你没能证明这句话是真理之前,你又怎么能用这句话本身证明和检验它本身的正确性呢?不过,词句上可能略有不妥,其思想是值得学习和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