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翻开《逆商》这本书,我午后宝贵的时间就这么被毁了。
这本书花了大概三分之一的页数推销「逆商」这个概念,讲一些悲壮、感人的故事试图让读者体会到坚毅的力量。「推销」这个词说来也怪,我都已经买了这本书了,怎么还算推销呢?但作者写书的话术的确很像推销,而且是过度吹嘘、拉踩、口说无凭的推销。
成功学的狂妄自大
在第 11 页,有一节的标题是这样写的:
世界通用的预测成功指标:逆商、智商和情商
前面的几页最多只是让我读起来有些许不适,但我仍然能保持正常的读者心态继续读下去,但读到这里,「成功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就坐不住了。
更招人厌的是,作者接下来论述了为什么智商和情商是无法预测成功的,只有逆商才是最准确、通用的成功预测指标。
槽点很多,我捋一捋:
- 「成功」和「预测」这两个字眼就非常成功学,再加上「指标」这个术语,作者费尽心思想把自己的理论塑造成一种「科学」。
- 我想大部分只要受过一点科学教育的人,都知道,单一的因素难以预测任何情况。如果书里写的是,必须要用智商、情商和逆商三个要素才能预测成功,我还更有可能相信。
-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成功似乎只有一个线性的、单一的标准,而且作者似乎一直避免提及自己对成功的看法,也就是迟迟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成功」的定义。
之后,作者又把人划分成了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放弃者就是面对困难直接放弃的人,扎营者是攀登到一半安营扎寨享受部分成果的人,在作者的眼里,攀登到顶峰的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显然,作者认为人生的成功如登山,是线性的、可测量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通用的,每个人都适用。那些不被这个标准认可的,便是失败者,攀上顶峰的,指标最高的,才是成功者。
在第 15 页,作者这样写道:
他们完成的这部分攀登过程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就算是成功了…… 这是对于成功的常见误解。
作者对成功的定义不仅狭隘、单一,还认为自己能用这套理论批评所有人,将自己不认可的人归为「失败者」(放弃者不过是失败者的委婉表述而已)。换句话说,你凭什么说其他人的理解是误解?
成功学的伪科学性
这本书很喜欢说自己的理论有多少研究报告的依据,但却不肯列出任何参考文献。
经过 19 年的研究和 10 年的应用,我们对成功要义的认知取得了很重大的突破。
在过去的 30 个月里采访的超过 200 名美国人……1
我无意否定这些研究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但不列出参考文献这一行为,就缺乏严谨性。在那些就算列出了参考文献的书籍中,也存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放大,对研究局限性2视而不见的情况。
作者不列出这些参考文献,读者就失去了查证溯源的渠道。作者究竟有没有夸大其词,读者完全没办法知道。这可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自称影响力巨大、理论性极强的非虚构书籍,不列出参考文献,难道指望读者读到「19 年」「10 年」「500 份研究报告」这些数字,就被惊掉下巴、吓得心生敬佩,相信你精心包装起来的理论吗?
此外,这本书(以及类似的书)很喜欢列数字,比如「六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笑 300 次,而成年人平均每天只笑 17 次」。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是哪一年的研究?研究对象覆盖了哪些群体?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信?你不给我参考文献,你怎么让我相信你?一本书若是不停地丢出各种数字还不列任何出处,就指望人们相信,那赶紧关上这本书吧!你能在其他地方学到更可靠的知识!
关于逆商的研究或许算不上伪科学,但这本名叫《逆商》的书绝对算得上伪科学,许多号称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成功学若是经不起推敲,也能当作伪科学。
成功学对学问的宣传
《逆商》这本书,最大的槽点在于,这本书从第一页的「赞誉」、「推荐序」开始,直到 94 页,也就是本书 40% 的内容,都在宣传「逆商」这个概念,并试图把逆商和「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这些非常宽泛的学科领域联系起来。
而后续的内容则是对同一个方法论的反复论述。在此,你会看到和其他方法论一样的「四字母真言」。笔记管理有 CODE 笔记法,领导力有 SCARF 模型,而我们《逆商》有 LEAD 工具。
在提出 LEAD 工具之后的第十页,作者才真正给出了 LEAD 的定义——Listen、Explore、Analyze、Do。而前面的十页,自然是在介绍 LEAD 工具为何有用,LEAD 工具是怎么来的、LEAD 工具到底有多么好……
同样地,作者声称:
LEAD 工具和止念法是源自研究和实际经验
自然地,作者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甚至没有堆砌数字吹嘘这个方法论到底花了多少年、多少人力才研究出来。
成功学对成功的暧昧
其他类型的书籍也不乏对自己理论的吹捧。比如《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作者其实就花了相当多的笔墨讲非暴力沟通为什么是好的,甚至还讲一了一些略显极端的故事,比如非暴力沟通是怎么救了某个人的命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作者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宣传的口吻也很重。
尽管如此,我仍然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至少,读完之后,我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理论中的「非暴力沟通」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更重要的是,我很清楚人们运用非暴力沟通时的画面感。
在《逆商》这本书里,有关成功的定义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关于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不畏艰难险阻或其他逆境而努力前进和攀登,去履行一生的使命。
槽点也很多,我慢慢捋:
- 句法上,成功是一个名词,而作者却用了一个动作来解释
- 这句话里的「一生的使命」指代不明。不明不白的指代常常被用于构造一些模棱两可,但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句子。
- 作者似乎用「努力」衡量成功,而非「结果」。
- 作者随后提到的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似乎更注重结果,造成了逻辑上的前后不一致。作者默认攀登者是一定会登顶的,作者默认努力是一定会有结果的。作者更注重努力的过程,而那些努力之后也没有结果的情况,作者似乎视而不见。
重点在于「模棱两可但看起来很有道理」和「逻辑上的前后不一致」。以个人的身份写文章、录播客、做视频发表观点,或许可以没那么严谨,模棱两可和逻辑不连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一本被放在书架上出售的书籍,这是一本被包装成理论的书籍。
似乎成功学理论更热衷于「成功预测指标」,而没有成功指标,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本来就是暧昧不清的。
成功学的夸大事实
回到参考文献的相关话题来。就算一本书列出了参考文献也不一定可信,因为作者可能会夸大事实和忽略局限性。我相信《逆商》背后的理论研究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作者是如何基于这些研究构建自己的理论的,我们不知道。
而且,许多的研究都只是构建起科学大厦的一块砖头,而宣传者似乎喜欢把这一块砖头吹嘘成能给人遮风避雨的一间屋子。
我本身并非科研从业者,如果你希望深入了解,可以收听《碳基生物生存指南》的这一期播客,播客主播喜欢读文献,也是科研人员。在这一期节目中,你能了解到科普节目和书籍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会怎样夸大事实,单一的科学研究对于相关领域乃至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
☕️ TL;DR
- 从《逆商》这一本书,读者能窥见成功学书籍的数项罪行
- 成功学对于成功的定义狭隘,且极具排他性
- 成功学对于成功的说辞暧昧,看起来很有道理时则模棱两可
- 成功学书籍总是自称自己有科学依据,然而
- 成功学书籍不一定列出了参考文献,但他们喜欢用未标注来源的数字恐吓读者,指望读者相信
- 成功学书籍就算基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也难以避免夸大事实,忽略科学研究的局限性,无法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