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这个东西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我会说:为什么要有真情实感?
显然,今天的文章是《为了做而做的问题在哪》的续篇。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讨论了固执的「成见」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没有思考的行动就是「为了做而做」,抛出了「目的应该是行动的前提,所有的行动都应该先有目的」的观点,今天我想多问一句「为什么?」。
评价的迷思
正如开头所写的例子,人们很容易在「喊口号」的时候丢失了对目的的思考。大家都觉得「真情实感」是好的,于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没有真情实感」是坏的。在评价任何事情时,说一句「没有真情实感啊」似乎就表达了观点。
但如果被评价的对象是不需要真情实感的东西呢?比如有的人会批评 AI 没有情感,所以是不好的,但实际上,AI 是否能够帮助人类提高生产效率,看的并不是有没有情感。
让我把情景抽象一下,假设事物 O1 拥有特质 T1,而 T1(正如「真情实感」)被认为是不应该被事物 O1 所缺失的。所以,当人们在讨论 O1 的时候,就尝尝会用特质 T1 来说事。
当特质 T1 被反复提及,其画面和形象被深深地刻在群体中所有人的脑子里过后,一个新的事物 O2 出现了。人们不知道如何评价 O2,因为大家都不了解这个东西。当需要给出评价和意见时,人们仍然非常有可能继续不带思考地说 O2 没有 T1 特质,并一致认为特质 T1 的缺失对 O2 来说就是坏的,即使他们忽略了对 O2 来说更重要的特质 T2。
这样的迷思,很容易在学校和工作场合观察到,尤其容易出现在经验丰富的前辈、领导和管理人中。他们常常需要对他们熟悉的工作内容给出评价,由于先前(或者某段时间内)某一说法非常有效,他们就会重复这种说法,并把它当作一种合理的评价。
不带思考的评价导致的问题
如果有人固执地认为 O2 就是应该拥有特质 T1,那么他大概会自己做出某些行动,或者要求别人做出某些行动,让 O2 满足特质 T1 的条件。
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 O2 获得了不必要的特质 T1
- O2 真正需要的特质 T2 被忽略了
这显然是做不好事情的。对于第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不必要」那么简单,反而会把事情变坏。
还是拿一开始「AI 没有真情实感」的例子说事。如果坚信 AI 应该有真情实感,否则就是坏的,那么某人就可能会通过某些方式让 AI 获得真情实感,从而造出一个「好 AI」。
先不谈技术上是否有可能实现,先看看人类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吗?AI 通常被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提升工作效率,拥有情感的 AI 对这一点有任何帮助吗?
再者,你可能会提出「有的人可能会想要把 AI 用作情感支持」,那 AI 和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真人没法提供人需要的情感支持,而 AI 却能 24 小时随时随地给你一个肩膀,那这样可消费、可量产、无限制、无条件的「情感」,还是「真情实感」吗?
你看,为了达成这个「不必要」的效果,一堆问题就跑出来了。
对于第二点,当人们在思考如何让 AI 变得有真情实感的时候,AI 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忽略了。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一个不必要的效果,人们放弃了做真正有用的事情的时间。
多问一句为什么
问自己一句「为什么 O2 需要有特质 T1?」或者「为什么 AI 应该有真情实感?」,如果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就不妨继续做下去,这不算「为了做而做」,这是有思考的行动。
如果得不出结论,或者得到的结论是「O2 好像确实不需要 T1,先前的评价有误」,那么就应该承认先前的行为是「为了做而做」,并且应该立刻停止。
只不过现实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
如果问说出「AI 应该有真情实感才是好的!」的这个人,「为什么 AI 应该有真情实感?」,他们回答可能是:
- 有逻辑有条理、适用于现实的原因
- 因为「有真情实感就是好的」
- 嘶…… 我也不知道
- 你在质疑我?
对于情况 1,对方给出了你没能得出的结论,这很好,至少你知道原因了。思考过后,你应该也能认同他的观点,继续做就好了。
对于情况 2,对方大概也没想清楚,你可能需要继续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真情实感就是好的?」,对方可能会给出类似 3 和 4 的回答。
对于情况 3,对方已经承认自己不知道了,那么就可以开始讨论「这件事情是不是没有做的必要?」。
对于情况 4,快跑吧,你跟他讲不通的。如何处理那些把疑问当作攻击、把关心当作贬低的蠢货并非本文的讨论范围,我只能建议离这些人越远越好,如果实在逃不掉,就尝试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前提下说些模糊的、大家听了都开心的半真半假的话吧。
行动的合理性
用本文前半部分内容提供的视角来看,行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两点来衡量:
- 目的与对象的适配度
- 思考的存在与否
O1 需要的是 T1,O2 需要的是 T2,如果这两件事情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目的和对象就是匹配的。
如果一个人在做相关的工作时,非常清楚 O1 为什么需要 T1 而不需要 T2,也清楚 O2 为什么需要 T2 而不需要 T1,就可以说有关行动的思考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做事前要思考,而且要想明白、想通透,找到事物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行动的例子,你可以试着评价其合理性:
- 我必须要上这门课,因为课表上写了
- 我必须要过这次考试,不然我就要重修了
- 我必须要做这次项目,因为这样我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其实这些例子都很模糊,因为它们没能体现个体的思考。在第一个例子中,我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合理的,一个稍微合理一些的版本是「我必须要上这门课,因为上课我才能以较好的成绩通过考核,这样我才有可能获得保研资格」。在这个版本里,个体明确了自己的目的「获得保研资格」,并且思考了目的和现在要做的这个事情之间的关联,然后采取了行动。
在第二个例子中,如果个体的目的只是「避免重修」,其行为就是合理的。如果他的目的也是「获得保研资格」,但并没有思考目的和行动之间的关联,那么「只是通过考试」的行为就不匹配他的目的,行为就是不合理的。行为是否合理,也要考虑个体间的差异和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个例子同理,个体需要思考「获得晋升机会」背后有没有更高层次的目的。如果有,就需要想明白;如果没有,那行为就是合理的。
之所以说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是因为它能让个体「自洽」。合理性并非是外界对个体的约束力量,也并非任何意义上的规范,只是一种思考工具。通过思考行动的合理性,个体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