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同

/ 伊莎贝尔·迈尔斯

一本介绍 MBTI 理论的实用类书籍,作者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她的母亲是 MBTI 的创始者。但要注意的是,迈尔斯并非心理学家,而是一位作家,她的母亲同样也非科班出生。MBTI 理论只是以荣格心理学为背景的大众心理学理论,在学界颇受争议。

本书首先介绍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将人的认知分为四种心理功能(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和两种心理态度(内倾和外倾),然后指出了荣格理论的局限性,认为用单一的心理态度和功能的组合(如内倾感觉型人格)并不具有代表性,提出个体具有主导功能以外的辅助功能来平衡内倾和外倾、感知和判断。MBTI 以主导功能和辅导功能为基础,在荣格的八种心理类型之上,划分出了十六型人格。

在这本书中你能读出,作者并非想用 MBTI 理论定义人类,而是想要通过类型学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并充分发展自己的心理功能,我认为这是 MBTI 理论并非专业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原因。作者认为,尽管人们都有自己偏好使用的心理功能,另一些心理功能也必然要参与到行为和决策当中,如果没有心理功能没有得到健康发展,人格就不能算作健全的。读者可以借助 MBTI 的理论,发现自己偏好使用的心理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己发展不够充分的心理功能,以及如何发展它们,而不是避免使用。

对 MBTI 理论了解不够深入的读者需要首先意识到,MBTI 反映认知偏好而非大众认知中的性格类型。MBTI 反映了个体更偏好使用的认知功能是什么,比如 INFP 个体的主导功能是 F(情感),并且是内倾的;其辅助功能是 N(直觉),并且是外倾的;这表示,INFP 最先关注内部世界,在内部世界偏好使用情感功能进行判断,使用直觉功能感知外部世界以辅助主导功能进行判断。所以,MBTI 理论并非是多了四种类型的十二星座而已,它只是指出人们天生不同,有的人天生就更偏好、更擅长使用某一心理功能。

和所有类型学一样,MBTI 并不是认为世界上刚好就有十六种人,每种人格的行动方式都一样。事实上,我作为 INFP 个体,反而最容易和身边的其他 INFP 起冲突(或者是在心里暗自不爽),作者迈尔斯作为 INFP,其文字风格和有些拖沓的叙述方式,也让我感到有些不适。

MBTI 的实用价值,从书中的叙事看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用于解释社会现象。从《黑客与画家》中格雷汉姆对于「书呆子」的讨论中发现,许多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都是受人排挤和霸凌的。用 MBTI 理论的视角来看,小学和中学中,人格类型的比例分布较平均,甚至于说,在典型的西方社会中,ES(外倾感觉型)个体会更多。然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IN(内倾直觉型)个体的比率很高,IN 人很容易在中小学时代受到排挤、丧失信心。
  2. 认识自己。通过了解荣格的理论,或者以 MBTI 的视角看待自己,关注自己在特定时刻所使用的心理功能,能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也如前文所示,这样做可以帮助自己充分发展自身的心理功能。
  3. 理解他人。就像了解自己一样,MBTI 理论能够帮助个体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感觉型的人可能会对直觉型的说话方式感到疑惑,因为感觉型的人关注表象和事实,而直觉型的人关注可能性,思维方式较为跳脱,如果不能详尽地阐述观点,感觉型的人就不容易理解。

MBTI 并不是外归因的工具,迈尔斯并不赞成以「我是内倾型个体」为由逃避社交,她认为个体完全可以突破其偏好和擅长的心理功能,充分发展自身心理功能。

另外一个常见误区是,人们常常认为情感是非理性的,就本书而言,作者称荣格持相反意见。作者认为判断功能(情感和思维)都是理性的,而感知功能(感受和直觉)才是非理性的。不过,这里的非理性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这本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作者经常在书中使用数据进行论述,甚至有一整章都是在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和数据进行论述,但作者没有在脚注标注参考文献,书本也没有单独的参考文献章节。在阅读本书时,要对书中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持疑问的态度。

与本书相关的卡片: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你也可以加入本站的 Telegram 群组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