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 INFJ 朋友,他们基本上都是内心世界丰富、善于深入思考的个体,但若是与他们就某一话题攀谈起来,他们的说话方式常常令我抓狂。
INFJ 的主导功能是内倾直觉,这意味他们善于在内部世界处理抽象概念;我作为 INFP 个体,辅助功能是外倾直觉,尽管我也擅长处理抽象概念,但是在感知时,我关注的往往是外部世界——先关注别人说了什么、什么意思,再使用主导功能作价值判断。
就我观察到的,INFJ 个体常常在有话要说时不加思考地用词。我不是说他们不思考,而是说他们的思考先于表达(这是好事),但在表达时却很少思考措辞。具体的表现是,他们会创造一些对话者不理解的抽象名词且不作解释,或是不恰当地挪用一些词汇。
所以,在与 INFJ 个体交谈时,我往往会请他们先定义某个概念,以便同频,但他们时常不能理解我的请求,或是根本无法把概念解释清楚。不只是概念模糊,我也很难从他们的句子中剖析出清晰的逻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绪。
从荣格心理类型的「内倾」和「外倾」态度来分析「思考」的两种形式,或许可以分为「向内思考」和「向外思考」。
向内思考 | 向外思考 |
---|---|
发生在内部世界 | 发生在外部世界 |
工具为大脑 | 工具为大脑和外部媒介,如文字 |
网状结构 | 线性结构 |
以思维为载体 | 以语言为载体 |
模糊的、混乱的、不成体系的 | 清晰的、结构化的 |
无法被检验,即没人知道你是否真的做了有用的思考 | 可以被检验,即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思考深度 |
封闭的,无法与人交流 | 开放的,可以与其他的观点发生碰撞 |
具体表现为沉思、洞察、灵光乍现 | 具体表现为写作 |
这样的思维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想得很多但不善言辞(向内思考但很少向外思考),有的人说得很多但缺乏深度(向外思考但很少向内思考)。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阿德勒认为的、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守的法则。要区分一件事是谁的课题,可以思考「这件事情最终影响的是谁?」,例如孩子的学业情况最终影响的是孩子自己,而非父母,那么读书这件事情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原则上不应该干涉。
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人们常常将自己的不安等情绪代入到别人身上,下意识地否认自身的不良动机、欲望、行为,并将其怪罪于外界。
语言往往能通过彼此之间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体系是基于语系(language family)、语族(language subfamily)和语支的。每个语系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原始语言(proto-language)。